天然气是石油公司转型的关键抓手

   2019-04-19 中国能源报

57

核心提示:消费更多的能源,同时实现更少的排放是当下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双重挑战,乃至决定性挑战。在BP集团CEO戴德

“消费更多的能源,同时实现更少的排放”是当下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双重挑战,乃至决定性挑战。在BP集团CEO戴德立看来,要想赢得这场“不能输”的转型战役,石油公司将扮演核心角色,而储量丰富且清洁低碳的天然气,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液化天然气(LNG),将成为破题的关键。

  天然气是快速规模化减排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加之低成本供应充足,以及LNG引领下的全球天然气贸易活跃,天然气行业在全球范围迎来强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巴黎气候大会提出的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实现大幅下降,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从各国当前的实践看,“天然气的使用不失为一种能够快速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戴德立说,将天然气用于发电,并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碳减排方面已有成效显著的实践。

比如,在美国,天然气已基本取代了煤炭,其结果是美国的碳排放量已经降至30年前的水平。而在英国,由于天然气大规模代替煤炭发电,其碳排放量目前已回落到了十九世纪时的水平。

“事实上,要让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帮助亚洲地区用天然气取代一些其他的发电方式。这会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显著影响。”戴德立说。

  看好中国天然气发展潜力

中国近年来的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随着能源转型与“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中国天然气发展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不断提升,国内外资营商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外商投资中国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显著减少,新的开放举措不断推出,特别是致力于在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全面清理取消针对外资的准入限制”的《外商投资法》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这将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前所未有的利好条件。

在戴德立看来,这些积极举措向包括BP在内的众多国际能源企业释放出了一个积极而正面的信号。“相信外商投资法会直接助力我们增加在中国油气领域的投资,对BP而言,天然气领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据介绍,由于看好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目前BP与“三桶油”、华电等均有LNG方面的合作。

“我觉得中国应该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天然气资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BP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莫桑比克、阿根廷等地都有大型LNG项目。这些地区有大量低价的LNG资源,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供应,通过合作将BP位于全球多国的天然气项目资源供应给中国。”戴德立说。

  布局新能源但主业仍是油气

在强化天然气业务的同时,BP也在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并通过二者的结合,推动公司的低碳化转型。“整体而言,作为一家能源公司,我们必须进行转型,目前天然气在BP的油气业务中的占比已经过半,达到52%。”戴德立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低成本的天然气生产,并使之与各种新能源相结合。”

据了解,目前,BP已在积极探索太阳能、生物质能、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等新能源领域,并已有多笔投资。比如2018年收购英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网络Chargemaster,计划以此为契机扩展现有加油站业务;2017年底以2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太阳能开发商Lightsource43%的股份。在该项目中,BP将太阳能利用与油气生产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在中东地区已有成功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在部分新能源领域,BP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但在一些领域,如氢能,一旦使之与天然气相结合,我们将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在戴德立看来,石油公司必须时刻保持观察者的姿态,在不断适应行业新变化、新格局的过程中,做出相应投资决定,但“坚持油气为主业仍是石油公司不会改变的主旋律”。

“很多人说,石油公司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你们没有办法从未来的发展当中受益。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每个企业都必须成为全球能源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石油公司也都会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但我们不会进行颠覆性的转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大概在5亿美元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型油气项目或油气终端零售项目的投资仍高达150-170亿美元。”戴德立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