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石油供给侧或将突出表现为美国、俄罗斯和沙特三个国家间不稳定的“三角博弈”,这也意味着未来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和预测难度将进一步增加。
四大信号暗示变局
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一年先后发生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预示着全球油气市场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这其中,以下四个事件或信号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美国75年来首次成为石油出口国。近十年来美国页岩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正在大幅降低。2018年11月底,美国首次出现单周出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超过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净出口量21.1万桶/天,打破了75年来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尽管从全年看,美国日均进口原油仍达790万桶/日,但该消息依然给人们带来很大心理冲击,标志着美国离40年前制订的“能源独立”目标又近了一步。
二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840万桶/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原油进口大国;天然气进口量1254亿立方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根据中国石油(7.620,0.00,0.00%)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升至70.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升至45.3%。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将持续攀升。
三是美国对伊朗制裁的“靴子”落下。美国对伊朗制裁力度如何一直是悬在2018年石油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石油市场胃口被“钓”了小半年、认为制裁力度可能超预期,进而带动油价节节攀升时,2018年11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对8个国家和地区“网开一面”,实施180天豁免,国际油价随之大幅下跌,2018年11月下旬布伦特油价已跌回60美元/桶(同期WTI油价为50美元/桶),较10月初的高点跌幅超过30%。此事件再次证明了美国在石油市场的巨大影响力,特朗普也因此被戏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原油交易员”。
四是欧佩克阵营出现“裂缝”。近年来欧佩克的市场把控能力明显弱化,往往需要与俄罗斯联手减产才能干预油价,但效果似乎也越来越弱。记者卡苏吉被杀案将产油国“老大”沙特阿拉伯置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得不向美国做出让步,其把握石油市场形势的能力开始受到质疑。更雪上加霜的是,加入欧佩克57年之久的卡塔尔2018年12月初表示将退出欧佩克组织。一些人认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可能是下一个退出欧佩克的国家。还有一些新闻指出,欧佩克将可能面临美国的一系列“反垄断”诉讼。在全球石油市场呼风唤雨数十年的欧佩克组织已经“廉颇老矣”,其主导的石油秩序开始出现瓦解的苗头。
如果我们把时光回溯到十年前,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2018年的这一幕能够发生。十年前全球日产石油千万桶以上的国家只有沙特和俄罗斯,这十年来两国作为重要油气生产国的地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美国则“后程发力”,一跃成为千万桶俱乐部“新贵”。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美国原油产量仅为680万桶/日,消费量则高达2000万桶/日,原油对外依存度达65%左右。同期中国原油产量370万桶/日,消费量780万桶/日,对外依存度为50%。美国稳居全球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位置,中国进口量仅为美国的1/3左右。
十年间,全球能源界发生了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崛起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中国石油需求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400万桶/日,带动全球石油行业进入“超级景气周期”。二是美国的页岩革命,使得该国石油液体产量10年间接近翻番,大幅增长了近600万桶/日。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美国2018年12月页岩气和致密油产量分别达到650亿立方英尺/天和700万桶/天,分别占美国天然气和石油产量的70%和60%,而十年前,页岩油气产量仅占美国天然气和石油产量的16%和12%。这两大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助推并加速了全球能源生产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的进程。10年缓慢的“量变”积累在2018年得到了一个“质变”的结果呈现。
三大趋势重塑未来
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会如何重塑?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未来全球石油市场秩序或将突出表现为美国、沙特、俄罗斯、中国之间的“四国博弈”。近年来传统欧佩克影响力日渐式微,美国影响力正在快速上升,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五年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预计全部石油液体产量将达到1700万桶/日,成为全球头号产油国;到2023年预计美国将增产370万桶/日,占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60%。
从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看,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加,为全球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注入了结构性变化,使得传统石油行业预测供应、测算投资需求的模式受到根本性颠覆。《石油情报周刊》甚至认为,油市正在进入“永久性失稳状态”。
而从石油地缘政治角度看,沙特或将越来越倾向于推动欧佩克与俄罗斯联手,通过“维也纳联盟”方式,联合实施对国际油价走势的干预。但“维也纳联盟”同时又是脆弱的,俄罗斯是否选择与欧佩克合作,会考虑到叙利亚等中东局势、美俄博弈等诸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例如近期有报道称,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总裁谢钦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俄罗斯与欧佩克达成的削减石油产量协议是“战略威胁”,让美国“占了便宜”)。未来全球石油供给侧或将突出表现为美国、俄罗斯和沙特三个国家间不稳定的“三角博弈”,这也意味着未来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和预测难度将进一步增加。
在四个“千万桶俱乐部”中,中国作为“超级买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近期原油供大于求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石油进口看,近年来沙特、俄罗斯等国都在争夺中国市场。从天然气进口看,中国市场也是卡塔尔、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LNG产品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如何在沙特、俄罗斯、美国等大卖家之间“折冲樽俎”,放大购买力优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公司AllianceBernstein最新发布报告指出,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中美两国不再是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对手,美国当前头等大事是要为大量增产的油气找到出口,而中国似乎是最合理的目的地(中国需求约占到2019~2030年全球LNG市场增量的40%),如果美国不能够赢得巨大的中国市场,第二波LNG厂项目便不能建设。在全新的资源供应形势下,“买家”和“卖家”已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买家”不再像十年前那样一味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中国完全可以发挥“关键买家”的优势,推动不同国家间的资源供应竞争,谋求最优的资源价格,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传统以生产国和消费国主导的能源治理秩序或将发生重大调整。当前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界限日益模糊。例如在页岩革命后,美洲国家在生产端呈现强劲上升态势,特别是在大西洋(4.500,0.00,0.00%)两岸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圭亚那等国,正在形成“美洲月牙形”油气供给版图。此外,部分欧佩克国家则正在发生“产销易位”,例如原欧佩克成员国印尼2003年开始从石油生产国逆转为进口国,目前已成为国际能源署的联盟国。在2018年剑桥能源周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再次呼吁,要改变国际能源署是消费国组织、欧佩克是产油国组织的传统认识。传统以生产国、消费国思路划分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从近年来国际能源署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频繁互动,把中国、印度、印尼等国升级为联盟国的诸多举措看,主导世界能源治理两大支柱机制之一的国际能源署正在积极转型,其谋求成为全球性能源组织的意图非常明显。而欧佩克的日子似乎越来越“难过”,预计其转型也是早晚的事情。国际能源治理秩序会如何变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新秩序重塑过程中增加话语权,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命题。
第三,未来争夺全球能源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美国必将依托其全球油气大国优势,全面统一国际石油、天然气交易市场及定价机制,整合“天然气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石油天然气美元”,进一步强化其全球金融的霸主地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显然不甘接受美元霸权主导。正如欧盟主席容克在2018年9月所说:“现在欧洲每年大约进口3000亿欧元能源,其中80%都是用美元结账,但荒唐的是其中只有2%的能源是直接从美国进口的,欧洲公司购买欧洲飞机还在用美元,欧洲人竟然被迫用美元购买自己商品的情况是很‘荒谬’的,而用美元支付所有能源账单更是奇怪的。”
当前,欧盟、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去美元化”,谋求能源金融的话语权。例如上海原油期货成功开市以来,2018年全年双边成交总量5026万手,成交额24.16万亿元,中国原油期货已成为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货品种,成为仅次于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量的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为提升中国和亚洲市场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的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积极探索。未来随着像“石油欧元”“石油卢布”“石油/天然气人民币”等更多油气货币结算形式的出现,预计大国间围绕全球能源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