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油进口量高速增长 炼化行业竞争激化

   2019-04-08 21世纪经济报道

90

核心提示:目前油价在80美元/桶下方,这对于进口量最大的中国来说是好事,因此中国企业加大进口量是可以理解的。有石油

“目前油价在80美元/桶下方,这对于进口量最大的中国来说是好事,因此中国企业加大进口量是可以理解的。”有石油央企专家坦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5年后中国原油产量不断下降。2018年原油产量已跌至1.89亿吨,但当年原油进口量却达到4.6亿吨。

3月24日,《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8-2019)》(下称“蓝皮书”)报告称,2018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净增2225万吨/年,超过全球净增能力的50%,总炼能增至8.3亿吨/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72.9%。

“预计在2019年还有大的民营炼厂要投产”,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表示,因此未来中国原油进口量进一步增加是必然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9年3月恒力集团旗下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在大连正式投产,4月将正式向市场销售成品油;而规模一样的荣盛集团旗下的浙石化也即将投产,这些民营巨头一旦投产,中国原油进口量将继续快速增加。

不过,中国石化集团总裁马永生表示,国家要统筹规划,不能无限制发展。去年很多企业开工率仅为60%-70%,从提高能效和经营效率角度讲,需要调整。

  中国炼化大发展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2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923.3万吨。1-2月为8182.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4%。

伴随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炼化基地也快速发展。“蓝皮书”透露,以石化项目的规划为例,中国现有炼油能力为8.5亿吨。2018年加工量为6.03亿吨,同比增长6.7%;成品油产量3.6亿吨,增长3.6%;成品油净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4608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2.8%。

与此同时,各石油央企的原油加工量亦大幅增长。

中石化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加工原油达2.44亿吨,生产成品油1.55亿吨;预计2019年计划加工原油2.46亿吨,生产成品油1.57亿吨。

此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中化等也在增加自己的原油加工量,三者加工量占国内近一半,“目前中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加主要是这几个央企的作用”,上述石油央企专家坦言。

他认为,汽车消费和化工品消费是促进中国原油消费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涤纶为例,它是纺织、服装的重要原料,其上游产量正是石化产业中的三大合成纤维,而且是合成纤维工艺最简单的一种。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恒力石化、荣盛集团等民营巨头开始进入石化产业的炼化基地。

  民企巨头发力的背后

2019年后,石化民企成为进口原油的另一端,其中恒力集团旗下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和荣盛集团旗下的浙石化都是代表。

据了解,恒力集团是以石化、聚酯新材料、地产和织造等四大板块为主业,热电、机械、金融、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型企业。

企业扩大后,企业于2014年开始进行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位于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的《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方案(修订版)》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990亿元,设计年产992万吨汽油、柴油、航空煤油,450万吨对二甲苯,同时还有大量化工轻油、苯、液化气等副产品。

一旦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基地达产,其进口原油量将达到每年千万吨以上。

此外,山东还有很多地炼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同时有原油使用权资质,一旦完全达产,每年也可以进口几千万吨原油”,上述石油央企专家说。

2019年2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炼化一体化,全力推进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这是一个总产能高达4000万吨的大型炼化基地项目,承载着整个山东炼化产业的整合、转型、升级的重担。

“随着国内炼化企业产能的扩大,行业过剩将加速,到2030年中国炼化产能将达到10亿吨,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中石油成品油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仇玄坦言。

中国石化集团总裁马永生表示,国家要统筹规划,不能无限制发展。中石化也在转型探索新发展路径,比如炼油向化工转型,消纳过剩产能。(记者何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