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需要多少LNG接收站

   2019-03-28 人民网

56

核心提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取决于冬季采暖最大调峰需求,取决于中国清洁采暖战略发展理念。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取决于冬季采暖最大调峰需求,取决于中国清洁采暖战略发展理念。只要LNG接收站接收周转能力满足了冬季采暖巨大调峰需求,就很容易满足春夏秋LNG接收周转需求,冬季清洁采暖用能则完全可以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发展清洁采暖。建筑节能从根本上减少用能是发展清洁采暖最有效、最关键、最合理战略举措,新建筑必须是能耗低的被动式建筑,老建筑更换密封性好的门窗,给墙体做好隔热保温,同时配套新风系统,通过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冬季采暖用能需求调峰总量,就可以大幅度降低LNG冬季进口量与LNG接收站接收周转规模。大力发展浅层地源热泵,中深层水热型用热不取水地热采暖,即使个别地热水温不够,加烧部分天然气升温也是值得的,从40多度水温提高到60度,比从0度提高到60度,可以节省大量天然气,地热开发不需要燃烧就能满足清洁采暖,难能可贵。在优质地热田上建设新城市或工业园区,都可以大规模减少天然气燃烧总量,从节能环保角度考虑,地热田战略价值远远高于油气田。北方集中式风电与光伏大型基地周边城市与镇村建筑完全可以大规模发展电采暖,将过剩可再生电力就近消纳。这些不需要燃烧就能满足清洁采暖的措施应该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本土生物质制成颗粒燃烧满足清洁采暖与发电是现阶段战略发展重点之一,也是消灭田间秸秆焚烧污染大气关键措施,山东省阳信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依靠本土丰富生物质颗粒采暖,满足县城、大部分乡镇和农村冬季采暖需求,节省了大量天然气;城市周边建设垃圾焚烧热电厂同样是满足清洁采暖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垃圾围城,建设美丽家园必不可少的发展举措;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与燃煤热电厂余热利用,既然迫不得已燃烧一些煤炭与化石能源,将余热输送到城市满足清洁采暖,提高能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发展清洁采暖均可以减少天然气燃烧量,从而降低LNG接收站建设数量。

加大投资,本土勘探开发更多气源。随着深海、沙漠、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在中国本土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勘探开发出更多本土天然气成为现实。国家已明确“三桶油”将中国本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为战略发展重点优选方向,制定政策推动勘探区块流转,鼓励各种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为中国未来在本土找到更多天然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美国以前也规划了大量LNG接收站,随着页岩气技术突破,各种资本大规模投资,美国不仅有能力满足本国天然气大规模需求,而且有能力出口部分LNG,并将规划的部分LNG接收站转为LNG出口基地。只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国家出台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就能在本土勘探开发更多气源,从而减少LNG接收站建设数量。

扩建为主,增大现有接收站规模与外输能力。已投产LNG接收站扩建形成的单位体积接收周转成本远低于新建LNG接收站,对拥有扩建空间的LNG接收站或填海造地扩建LNG罐区与码头,作为近期增加中国LNG接收周转能力发展重点,建造成本更低,建设速度更快。成立国家管网后,优先为扩建LNG接收站规划设计大管井、高压力外输天然气管道,并与国家管网有效贯通,为LNG接收站尽快扩建到千万吨级、2000万吨甚至3000万吨级大型接收站做好管道战略协同规划布局。扩建后的大型LNG接收站将拥有更强的储存调峰与接收周转能力、更低的接收储存周转成本。因此,扩建为主,扩大已建LNG接收站规模与外输能力,可以减少中国LNG接收站建设数量。

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新建接收站间距与规模。在冬季采暖负荷中心环渤海增建大型LNG接收站,就近满足调峰需求是战略发展重点,特别是山东、河北、辽宁三个冬季采暖大省,是建设LNG接收站规划布局战略重心,每个省增建两个大型LNG接收站是非常必要的,三个省也都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深水航道与码头进行LNG接收站战略性北移布局,天津已有两个LNG接收站扩建规模即可。为提高每个新建接收站潜在价值、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新建LNG接收站之间最好保持200—300千米的间距,距离太近就会产生恶性竞争,外输管道外输能力拥挤并受到限制,严重影响LNG接收站接收周转能力的发挥,原则上一个沿海地级市只允许建设一个大型LNG接收站,1000万吨规模不够,可按2000万吨甚至3000万吨规划设计。

在满足中国LNG需求前提下,LNG接收站建得越少越好,节省宝贵的海岸线、深水航道、港口土地、管道路由周边耕地、投资与人力,还能降低LNG接收储存周转成本。中国本土多元化清洁采暖和本土天然气获得大发展后,也不至于因LNG接收站过多形成浪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