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石油消费对中国意义重大

   2019-02-22 中国科学报

311

核心提示:今天谈油控,对人类、对全球来说,都有非常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人类已进入全新的时代。目前,人类生存面临来自环

今天谈“油控”,对人类、对全球来说,都有非常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人类已进入全新的时代。目前,人类生存面临来自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化石能源是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环境对人类的伤害,是由过去落后的生产发展方式所导致,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这也让我们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所以,化石能源的控制,对中国有特殊意义、对整个人类也是意义非凡。

  可再生能源将超出预期

石油消费控制,是今天必须要采取积极、坚定的措施。

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已经采取了行动。这些年对煤的控制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也对石油消费进行控制采取了相应措施。

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高峰,然后不断递减。我相信,中国过去所采取的有效行动,可以使碳排放的高峰期提前到来。特别是在石油消费控制上采取积极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

按照我们的测算,中国石油消费高峰是7.2亿吨。如果不控制石油消费,人类未来发展不仅在环境和气候变化上不可持续,也会在生存空间上不可持续。

未来,世界要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化国家会越来越多。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中国在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资源能够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如果13亿中国人走工业化,超过13亿人口的印度也走工业化,再加上中东国家、非洲国家、南美国家,世界石油不仅不够用,而且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

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费趋势,不管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发展有多好,考虑到2050年人类要增加20亿~30亿人,如果按照过去的工业化发展方式,没有那么多的能源可供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们的必然途径。

这些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光伏、风能的成本大大降低。按照世界可再生能源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无论是海上风电、陆上风电,还是光伏、光热,它的下端成本都会接近传统化石能源。2020年以后,这些技术进步还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2018年底,三峡集团在青海投产的一个光伏项目,上网电价是每度0.31元,而当地的煤电脱硫后的上网电价是0.32元。所以,可再生能源有非常好的性价比。

如果再坚持5到10年,我相信,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将超出我们的预期,它们将会成为能源消费增量增长的绝对主力。在传统能源的存量中,化石能源消费量会大幅降低。石油替代方案在短期内将能取得较大效果。

  中国要力争能源自给

推动石油消费控制的另外一个主要意义是,如果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战略,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将重新改写。2030年以后,如果新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占到30%,这个版图还会发生重大变化。

能源安全问题、中国能源自给问题,从现在开始都要慎重考虑。中国起码要做到60%~70%的石油不再对外依赖,而是可以对内依赖,甚至对内依赖能达到70%~80%。这就需要进行规划和采取措施。

目前,中国有几大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要改变能源结构,应以清洁能源为主,大力发展天然气,中国的页岩气发展潜力远远超出想象,所以,主要精力要放在技术进步上。

第二,要把提高能效作为节省资源能源的第一要务。中国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所以,在提高能效上,从中国政府到民间,要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我们很多行业的技术标准不高,能源浪费太大。随着新技术领域的进步,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到智能制造等,能效都可以大幅提高,能耗大幅降低。

此外,还要极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其实,中国无论在汽车领域、建筑领域,还是化工领域,在产业、技术、能源、政策等方面,都应该作整体规划,再统一实施。

现在,政府职责越来越清晰。如果还用以往的观念去看待新的经济规模和新经济发展方式,就失灵了。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如果还按照昨天的发展思维考虑明天的事情,到明天就一定会受挫,会遇到大的阻力。

中国要立足于能源自给或者能源基本自给,或许有很多人不相信有这个可能性。我想说,这个可能性极大,虽然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有机会实现。现在重要的是不在于能不能做成,而在于我们的视野有多远,能不能看到这一点。

所以,政府建议各级企业、各个行业要用未来的眼光来做今天的事业,用未来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推动今天的生产方式变革、技术变革和企业发展模式变革。

(作者傅成玉,系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油控项目核心组组长,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惠钰根据其在首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