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观察

   2019-07-02 中国石油报

33

核心提示:  编者按:6月28日至29日,G20大阪峰会召开,重点讨论了世界经济和贸易、数字经济、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能

  编者按:6月28日至29日,G20大阪峰会召开,重点讨论了世界经济和贸易、数字经济、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等议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的当下,走过20年历程的G20峰会格外引人注目。如何理解G20的演进与未来发展,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如何理解G20和全球能源治理的关系?本期“石油时评”特别推出——

  建立低碳共同体集体应对气候变化

G20大阪峰会6月29日下午通过首脑宣言,落下帷幕。气候变化问题是这届峰会的议题之一,也是20国集团中意见比较不一致的问题。除了已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外,19国首脑在宣言中重申了他们全面落实巴黎气候公约的承诺。由于美国的反对,本届峰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法及联合国在峰会期间成功举行了气候变化问题三方会议,中方表达了三点立场:不折不扣履行在《巴黎协定》当中的承诺,加速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集体应对气候变化。

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气候变暖的最大元凶。5月3日在夏威夷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了415PPM,这被认为是8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人类已经没有为气候变化问题争吵的时间,必须尽快行动起来。笔者认为,建立低碳共同体是集体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法。

实现低碳社会,并非单纯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忽视人类生活质量的举动,而是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创建可持续发展并具有活力的社会。

实现低碳社会不仅可以削减二氧化碳,而且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导入环保可再生能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解决酸雨等公害问题,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抑制人口增长、大幅度增加植被面积等,即使没有全球变暖问题,这些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形态。G20各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内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并不相悖,实现低碳社会可同时解决这两大课题。

温室效应气体具有长期影响力,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有三种行为方式:

第一种方式称为无后悔行为。也就是说,即使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关系,即使将来的气温并不会上升,我们也依然要采取的行动,便是无后悔行为。这类行为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无后悔行为是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策略。

第二种方式称为最小后悔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活动。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利用存在一定风险。但为了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应的永续性,即使没有气候变暖问题,依然要发展这类能源,甚至在有风险的情况下也要进行,这就是最小后悔行为。

第三种方式称之为特化行为。主要是指将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封存,这是专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想出的办法。封存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解一时之困,但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成熟的技术。

如上所述,世界各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克服污染和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环境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潜力巨大。世界各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第三国市场合作)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改进等,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跨越国界的广域低碳共同体。为了实现这个共同体,从第三国市场合作体系,排污权交易市场设计,环保产业,中日韩核能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等方面推进各国的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系统的完善,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者周瑋生为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立命馆孔子学院名誉院长)

 G20机制20年演进与中国应对

二十国集团(G20)6月28至2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第14次首脑峰会。自1999年正式成立以来,G20机制已经走过20年。从早期的部长级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到2008年以后的首脑峰会,其层级不断提高、影响力稳步扩大,已取代七国集团(G7)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而中国则在这一历史转折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作为国际社会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制度性产物,G20峰会机制在过去11年中为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在G20机制自身固有缺陷、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民粹主义盛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制本身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治理主体都面临新挑战。

  G20机制的困境

促成二十国集团(G20)机制产生的机缘是两场冲击全球的金融危机。为尽快恢复本国经济以摆脱危机,发达国家借助新兴经济体的资源和支持,促成了G20从部长级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机制,并由此逐步取代G7/G8峰会在讨论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近年来,随着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以及大国间结构性矛盾的上升,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境,G20机制也同样面临新挑战。

(一)G20机制自身性质和组织形式存在固有缺陷。

G20内部存在三个组合:一是G7,就世界经济和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内进行协调;二是金砖国家组织,在G20期间也将就重大国际议题协调立场;三是中等国家或者中等强国组成的称为“MITKA”的集团,成员包括墨西哥、印尼、土耳其、韩国和澳大利亚。它们游离于前两者之间,希望“抱团取暖”,增加发言权。因此,G20具有先天的临时性、非正式性和不稳定性,譬如三个集团间权力不均衡、缺乏凝聚力、合力不足等。这些特性共同导致了G20的低效性,如议程的泛化等。

(二)全球治理新形势给G20机制带来新挑战。

一是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为低速增长,新的危机和风险却在上升。二是争夺存量的新博弈。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各国都倾向于加紧“多分蛋糕”,而不是想办法“做大蛋糕”。三是科技外溢的新效应。科技革命尽管有力提升了全球生产力,但由此在收入分配方面造成的新鸿沟未能有效弥合,于是在发达国家产生新的国内矛盾,同时还向国际社会外溢。四是世界秩序的新乱象。

(三)西方国家对G20机制的重视度大幅降低。

欧盟内部的分裂更使其仅关注与自身有关的议题,而忽略全球治理。日本则希望借2019年大阪峰会为2025年大阪博览会预热、铺陈,遂提出“社会5.0”概念。特朗普政府对全球治理、G20峰会的认知、立场和行为都产生了质变。

  中国的应对与思考

作为推动G20落实“杭州共识”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中国尽管通过该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累经验并取得成效。然而,在最近三年的全球治理实践中,“杭州共识”在加强各国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改革经济金融治理机构、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领域的努力也遭到了一定阻力。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的经验、资源、手段上仍明显优先于中国。这导致中国通过G20杭州峰会对全球治理体系贡献的增量改革面临被西方大国“开倒车”、污名化、边缘化的风险。

尽管G20面临种种挑战,但它仍然是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而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不仅需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是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最终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基于上文的分析,中国在现阶段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在进一步夯实杭州共识、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与G20机制的进一步优化。

(一)中短期延续杭州共识、捍卫中国方案的策略思考。

第一,借助G20峰会促进大国协调。首先,大国协调中最重要的显然是中美协调,即避免两个大国间对彼此的战略意图和能力产生致命误判。其次,借助参加G20峰会与东道国拉近距离,开展公共外交也是题中之意。再次,中国可以借G20峰会夯实与新兴大国的关系,继续与它们一起寻找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协调立场,一齐发声。

第二,以G20峰会为平台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推动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改革。中国不妨在G20峰会平台全面阐述有关WTO改革、提高政策透明度、鼓励市场竞争、捍卫公平贸易原则等中国主张。

第三,高度重视G20配套活动,以打造更加丰满、立体的国际形象。中国国家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都应积极参与G20峰会的筹办、参会和后续工作,从而打造更加丰满、立体的中国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第四,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政策抓手落实“杭州共识”,不断扩大国际社会的接受度,并在促进“五通”的共同实践中加以打磨、完善。

(二)中长期进一步优化G20架构、推进全球治理改革的策略思考。

从中长期看,未来5至10年将是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全面推进、开花结果的10年。尽管仍面临空前的挑战和阻力,但中国崛起的国家实力、中国方案自身的价值与全球吸引力,都为中国推进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提供新动力。为延续杭州峰会的成果,同时应对新的挑战,切实推进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落实,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针对世界大国实力消长与全球治理架构的现实,确立更加符合实际的全球治理目标和战略预期;适度调整对G20的认知与心态,在全球治理中聚焦力所能及的重点领域。中国在继续利用G20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宜把重点锚定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APEC等多边和区域机制,且仍以双边外交和双边经贸关系为基础。在重新调整对本国实力、全球治理能力与G20潜力的认知之后,中国不妨将G20作为中国展示形象与主张的外化特色与传播平台,从而更加务实、有效地使用该平台。

第二,借助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架构,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领域的协调协作。全球日益高涨的“反全球化”浪潮源于西方国家在当前特定阶段出现的区域和周期性倒退。该浪潮已经在发达经济体中引发交叉传染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增长缓慢、移民政策收紧,从而间接导致全球化的引擎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因此,中国不妨借助金砖、上合等多边组织,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与金融治理的协调与协作,共同捍卫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的价值观,并抓住下一轮全球化将带来的机遇。

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审慎应对并利用当前的世界经济“美元退潮期”。长期来看,美元加息可能迫使西方企业债市场被迫持续去杠杆化,形成“债务悬崖”,从而因遏制创新而间接打击世界经济。除了美元自身的问题,美国政府恶意利用其美元霸权,频繁使用金融手段制裁、打压他国,也迫使更多国家从国家安全与战略的角度警惕美元。尤其是俄罗斯、伊朗等近年来饱受美国金融制裁之苦的国家正谋求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希望通过强化在国际支付与清算领域的协调来破除制裁,从而捍卫本国金融经济主权。为逐步发展起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系统,中国也不妨在国际货币结算清算系统中加强与俄罗斯、欧盟等方的协作,适度、逐步递减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从而加强中国的货币—经济主权,并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作者王文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为人大重阳副研究员)

  专家视点

  积极扶持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首要平台”

G20是中国为全面应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文明挑战首次主动提出中国方案,拿出中国力气的全球治理平台。中国通过G20开始重新认识世界,世界通过G20也重新认识中国。

目前特朗普政府“美国第一”利己、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造成中美关系的恶化。这不仅为双边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可能使G20成为中美博弈在多边领域的“角斗场”之一。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大国关系如何纠缠复杂、全球治理如何困难,都需要克服阻力,努力支持大阪峰会取得实际成果,积极扶持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历届G20峰会的各项决定。

——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

  用中国的胸怀和智慧力促达成共识

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威胁退出WTO,带头挑起贸易战,实际上是把美国对G20的承诺放置一边。而特朗普上任的三年,更是让世界人民看清了美国式的自恋和失信。美国式的退群和制裁,致使世界经济危机四起。

我们要抓住大阪峰会的机会,拿出中国的胸怀和智慧,力促美国遵守G20达成的共识,同时呼吁各国共同遵守G20承诺,维护G20信誉。这有助于恢复世界经济治理的秩序,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燕玲

  两国元首会晤引发广泛关注

G20峰会期间,中美元首会晤引起广泛关注。中美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两国关系将会影响G20的发展走向,也会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双方元首举行面对面会晤,对于直接化解矛盾分歧、预防危机升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自去年3月对华发动贸易战以来,美国屡次出尔反尔,使得谈判进程异常曲折,所以也要对此次会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所以即便此次会晤能够取得进展,也要明白中美关系总体跟过去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美合作是推动G20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下美国对自由贸易态度的转变,使得G20峰会的发展动力受阻,中美在G20框架下的合作也变得困难。但从中国的角度来说,G20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经济治理平台,应该继续积极参与G20并且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常务副主编孙茹

  当下我们面临的危机究竟是什么

当前世界出现的危机,并非像过去那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危机,而是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危机,比如美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把责任归咎于其他国家。因此有人认为自己所谓自由民主的制度和模式是不会出问题的,而中国作为逐渐强大、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才是造成当前困境和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G20面临的现实背景和最大困境。深究当下危机的根源,并非是权力结构的变化,东西方力量的对比,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恰恰是国内的治理。很多国家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国内问题,所以就把问题转嫁到国际上。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G20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不能抑制这样的趋势,全球治理就无从开启。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张胜军

(人大重阳,G20大阪峰会与中国利益主题研讨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