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发达国家须承担更多责任

   2019-08-14 中国科学报

55

核心提示: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发表演讲时再次力挺煤炭,称其清洁、美丽,并认为《巴黎协定》昂贵且侵蚀工作机会。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发表演讲时再次力挺煤炭,称其“清洁、美丽”,并认为《巴黎协定》“昂贵且侵蚀工作机会”。

在地球的另一边,英国石油公司(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日前在北京明确表示,为了解决世界需要更多能源和更少碳排放的矛盾,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否则世界会愈发不可持续。

戴思攀是在一年一度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文版(以下简称《年鉴》)的发布会上做出此番表述的。《年鉴》显示,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几乎是近10年来的最高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BP发布《年鉴》已是第68个年头,戴思攀认为,2018年的数据是多年以来“最有趣的”:一方面,社会对于低碳转型和气候变化的关注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了2.9%,是过去近10年最快增速,碳排放增长约2%,相当于全球汽车保有量增加1/3。

可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中最为惊人的是,过去10年能源需求一直下降的美国在2018年激增3.5%。

BP分析指出,这种反常很大程度上同天气相关,2018年全球出现极冷和极热的天数大大增加,影响到中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能源消费,尤以美国最为典型。

通过减缓经济发展来降低碳排放,这种方式可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年鉴》显示,中国、美国和印度占据了2018年能源需求增长的2/3。但戴思攀指出,印度的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1/10,中国是美国的1/5,“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人口要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我们必须承认未来能源增长还会继续,才能让更多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希望看到发达国家走得更快一些,从而给整个世界争取时间窗口。”戴思攀说。

  中国页岩气革命仍有希望

《年鉴》显示,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高达18%。

这背后的推动力既不是经济转型也不是气候变化,而是政府强有力的煤转气政策。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据我了解有800万~1000万户居民在2年内实现了煤改气,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几乎相当于英国一半的家庭。”戴思攀说。

另外,工业用气增速比居民用气更快,两者相加使得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在两年之内增加了1/3,这一数据同样令戴思攀吃惊。

“这就是中国速度。”他说。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8年是天然气蓬勃发展的年份,消费和生产都增长超过5%,占全球一次能源增长的45%,是过去30年中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年份。

中国在消费侧快速增长,美国则在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占据了全球天然气生产增长的45%。

《年鉴》指出,2018年美国在石油增产和天然气增产两方面都打破了世界纪录,再次证明了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是真实的,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格局。

对于美国的成功经验,戴思攀表示,美国一方面具有成熟的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一方面有两三百家企业参与页岩油气的竞争,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对于BP在四川的页岩气项目,戴思攀表示,虽然该项目遇到困难很难开展下去,但不代表中国整体的页岩气开采难度都很大。

“我还是相信中国的页岩气潜力巨大。”戴思攀说,如果能实现国内生产天然气,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天然气流向电力行业,有助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

  集齐成功要素不易

在戴思攀看来,成功的能源转型路径是清楚的。第一是提高能源效率,第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三是进一步发展核能。这其中,中国在后两个方向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年鉴》显示,201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了14.5%,中国继续领跑,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45%,超过经合组织所有成员的总和。但是,在总发电量增量中,可再生能源比重未发生变化,仍仅占1/3。

也就是说,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全球碳排放的下降,这令许多环保人士颇为失望。

BP全球经济学家团队经过测算发现,过去3年中,要抵消电力行业增长的碳排放,可再生能源需要以现在两倍的速度增长;而为了实现同样的效果,仅需要将10%的煤电转变为天然气发电。

以中国为例,201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了25%,核能发电增长约占全球核能增长的3/4,但仍然需要增加煤电满足整体电力需求。

戴思攀呼吁政府制定合理的碳价来有效减排,“总体来说目前碳价格仍然较低”。

此外,他建议政府像过去支持风电和太阳能一样鼓励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运用。

戴思攀告诉《中国科学报》,CCUS目前还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但未来一旦达到规模经济将有很好的前景。

“成功的能源转型需要什么样的要素,我们都很清楚。关键是,如果仅仅实行部分要素,或者仅仅部分国家去做是不够的,需要足够多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支持,这不太容易。”戴思攀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