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天然气需求持续攀升

   2019-09-03 新华社

35

核心提示:第七届亚洲天然气论坛30日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认为,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转向清洁化、低碳化,亚洲地区已经成

第七届亚洲天然气论坛30日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认为,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转向清洁化、低碳化,亚洲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气需求新的增长点。当前全球天然气资源供给宽松,商业模式日趋灵活多样,中国等亚洲国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向纵深,这为亚洲天然气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重利好推动亚洲天然气需求持续攀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生介绍,过去10年,亚洲地区天然气的消费量从5000亿立方米增长至超过8000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速为5.1%,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预计未来20年,亚洲地区天然气消费量的全球占比将从目前的1/5增加到1/4以上。

“2018年,亚洲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超过320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LNG贸易量的75%。全球LNG进口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日本、中国、韩国均在亚洲,同时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新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亚洲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天然气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波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方正表示:“从供应端看,新建LNG液化项目的FID(最终投资决定)正在回升,全球天然气液化能力持续增长,亚洲地区天然气资源可获得性增强。从市场运营看,LNG市场参与主体增多,流动性增强,商务模式和合同条款在灵活性方面出现诸多积极变化,这对亚洲以及全球LNG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巡视员杨雷看来,当前中国、印度、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正迈向纵深,这为亚洲天然气市场注入了新动能。“但当前亚洲地区依然缺乏完善的天然气区域市场机制和定价机制,尚未形成公认的全球价格指数,且长期存在亚洲溢价,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成本快速降低,这都给亚洲地区天然气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多位专家表示,随着全球天然气市场进入新变局,亚洲国家合作机会来临,各国应寻求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合作建设亚洲天然气交易中心,积极争夺天然气定价话语权,共同消除亚洲溢价。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所长陈蕊说,2012年到2017年间,韩国与中国、日本实现了多船次的LNG换货,合作潜力巨大,建议亚洲地区应携手推进LNG基础设施商业化共享,丰富运输路线,提高终端利用效率,减少基础设施投资,降低采购成本。

  市场化改革释放中国天然气市场活力

当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据了解,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有望今年挂牌成立,旨在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说:“从欧美等国家成熟的天然气市场改革和运作经验来看,天然气市场重构和改革的最核心环节在于管输和销售环节的分离。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应转变监管观念,努力降低市场壁垒,特别是一些隐性壁垒,更加重视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协商,提升整个产业链运行效率。”

价格改革是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当前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定价机制尚未理顺,未能完全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皎认为,未来中国可通过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建立调峰气价机制、加强管输和配气价格监管、建立阶梯价格和季节差价等差别化价格体系、实行精准民生补贴等一系列措施理顺终端用气价格,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中国天然气市场化定价趋势不可逆转,采用交易中心价格定价的比例将逐步提升。通过一系列市场化交易的探索,交易中心形成的价格正逐渐成为定价参考,价格指数逐步形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说。

当前,中国天然气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8%。

中国石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吴刚强预测,2019年全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达到307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9.8%。

“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城镇气化率偏低,城市燃气中的公服及供暖用气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转移使得内陆省份工业用气量提升,未来几年燃气发电机组仍有布局,中国天然气需求具有增长基础,预计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达5100亿立方米。”吴刚强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预测,2015年到203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有望实现倍增,到2035年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其中,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将是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预计页岩气在中国天然气产量中的占比将由2015年的3.3%上升到2035年的23.2%。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