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球:建设新型创新机制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20-01-14 石油观察

46

核心提示: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首要因素。大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首要因素。大国博弈,打贸易战也罢,打科技战也罢,不管打什么战,靠的就是综合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多次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全国大中型企业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党中央这样反复强调创新发展,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格局,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现实要求提出来的,相比传统的投资驱动发展、出口驱动发展、技术驱动发展、低成本要素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更全面、更本质地体现出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推动发展的主流方式,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最重要、最根本、最先进的力量”。

什么叫创新,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意志、作风和优秀品质的总和。创新就是具有这种创新精神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这种表现所产生的结果能够推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

“创新”这个概念从18世纪初期开始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含义不断在演变、升华,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创新就是敢于承担市场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新的业绩。企业家首先应当是一个创新者,是一个勇于开拓新领域、发展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创业者。企业创新者越多,这个企业就越兴旺发达。

现代企业发展的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国际市场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如何谋求持续发展?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先生曾简略回答说:“唯有创新,不创新,就死亡。”纵观国际大公司的发展过程,无不都是以“创新”作为发展的驱动力,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以复加的重视。”西门子公司总裁乔治·若兰说:“西门子公司在国际市场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通过创新相关规则、创新社会环境、创新实用技术来实现快速增长的。”苹果公司受到追捧,根本原因也是在于不断创新,乔布斯曾经说过:“领袖与追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创新。”二十多年前,国际市场正处在技术驱动发展的兴旺时期,微软公司以技术研发为先导,不断推出新产品,赢得了市场。正当大家都在向微软看齐的时候,乔布斯创新的思考已经超前跨越到二十年之后。他站在技术研发的基点上,开始为迎接消费驱动发展年代的到来做准备了。他放下总裁的身段,走上创新的第一线,亲自带领技术团队,研发适应下一代青年人消费理念的新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跳出老套路,率先融入美学观念。他提出“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才能生产出让人们为之歌唱的新产品。”苹果公司在乔布斯这样的创新者带领下,不懈努力,持续创新,引领着全球数码生活的新潮流,获得了巨大成功。现在苹果又在5G技术的道路上,继续创新,开拓未来时代新的境界。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我国距离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越来越近,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尤其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如何带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是我们正在思考的现实问题。按照习主席关于“四个全面”的要求,如何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转变经营理念,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1世纪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唯有创新,别无他路,这一点大多数人在口头上是赞同的,在行动上差别就很大了。究其根本原因,源于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把创新的口号当作时髦挂在嘴边,经营的理念没有改变,行动中还是习惯于老套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抓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怎么才能科学发展,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市场形势变了,老办法不灵了,老经验无法抵御新风险,企业发展动力来源不足了,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新变化,把自己置身于创新之中,去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兴企强企之道,企业才能顺应市场潮流,持续发展。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决策层的领导干部。只有各级干部真正理解创新驱动的意义所在,才能理解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创新驱动获得成功的经验;只有领导干部把创新驱动发展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才能发现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只有亲身投入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才能懂得如何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是现代企业领导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领导人的基本能力。企业领导人要带头转变理念,才能率领、指引、引导和辅导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第二,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大创新项目靠一己之力,一企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国博弈中的科技竞争,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各方合作,促进融通发展,强化联通互促,组织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建设新型的举国体制,才能打赢这场新世纪科技战。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样的大型骨干企业,本身具有很丰富的创新资源,以技术创新为例,有人才、有资金、有项目、有市场,以往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有的技术在国际上也具有一流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创新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状况还没有得到解决,距离国际一流企业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就在于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的动力不足,员工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办法就是下决心推动内部机制改革,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从科研立项、研发投入、成果推广、人员激励、科学监管等各个环节,乃至油气企业全产业链,通过机制改革,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创新驱动管理体系,彻底摒弃以“管”代“理”的传统工作方法,让每个员工都能心情舒畅的投入本职工作,愿意刻苦钻研,愿意艰苦奋斗干事业,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

其实,创新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从理论上讲,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只要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是一种创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都是创新之地,天天都是创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关键是企业领导人是否能解放思想,相关制度是否允许人人发表不同意见,能不能做到集思广益,在群众中发现积极因素,汇集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以突破关键技术为重点,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党中央在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的部署中,已经明确了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我们要按照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找准自己的战略位置,认清本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地分析本企业的优势是什么,发展的短板在哪里,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明确本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制定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要牢牢把握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要与全球化竞争的大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时代的先进性;要坚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自主控制的原则,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要有利于改善民生,保障供给等要求,拟炼出重大技术课题,补齐短板,强化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加强原始创新,推动整体技术从跟踪型向开创型转变,努力向引领型进军;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分类施策,产学研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攻关,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石油天然气科技创新之路。

第四,涵养创新文化,用持续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创新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BP公司,为什么能够在遭遇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沉没这样重大挫折之后,还能挺立国际油气市场的潮头,成为引领深海勘探的国际石油公司?主要原因就是公司从上到下,涵养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文化力量,能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为国际油气市场治理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BP的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就是提升企业的创造力,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把原有企业打造为持续成长的新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石油企业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创新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先进文化,涵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文化。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涵养创新文化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前实际,要注重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创新就是吸收新的文明,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合作,扩大眼界,开阔思路,才能提出新举措,创出一条新路来;二是要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理论,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无论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都必须要有创新型的人才来完成。要分析本企业创新驱动中的人才瓶颈,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实施方案,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创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