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园区经济发展综述

   2009-10-09

105

           白银新闻网消息:有人说,园区经济是工业发展的缩影,是成就全局经济的重要支点。近年来,白银市为了适应城市转型的发展需要,通过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发展的平台。当前,以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各类园区为支撑的园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的主战场。

  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级园区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白银市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共同创办的高科技园区,也是省政府与中科院合作的唯一重大项目。园区自2002年7月创建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的主要平台。截至目前,入驻项目190个,总投资106亿元,达产达标后,年工业产值将达到156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正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城市转型的主要阵地。

  园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通过建立技术开发平台、资本运作平台、政策服务平台、园区文化平台,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加工制造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建成园林式现代化高科技园区、中科院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全省乃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集中重点区域。

  园区创建之初,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目标,按照功能区分,规划为产业发展区、生活服务区、生态绿化区和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建设,绿地面积达到30%以上,一期2平方公里和二期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各就其位。三期开发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实施基础设施配套,计划投资4.2亿元,近期动工建设。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风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008年园区签约项目22个,签约资金24.6亿元。新开工项目17个,续建项目12个,新竣工项目15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个,新增就业人数630人。目前园区入驻建设项目63个,总投资50.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12个,投资五千万以上的项目有10个。已有4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试生产。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基地”和“风电设备制造工业园”也在这里正式挂牌。今年1至7月份,产业园签约项目14个,项目签约资金6.91亿元。新开工项目17个,完成投资3408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59万元,同比增长37.8%。

  为了努力把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去年以来,我市在产业园加快建设“园中园”,特别是化工产业园、风电装备工业园,探索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园”。以园区为支撑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加快省开发性科研院所入驻产业园,组建研发实体,共建科研基地,推动自主创新。当前,产业园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土地集约利用评估报告、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展示平台、孵化平台基本完成。同时,结合省情、市情和园区实际,我市积极挖掘园区特色和亮点,提出打好“六张特色牌”,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载体、院地合作平台、亚高原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科研中试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聚集区、国有荒山荒坡集约利用区等六大特色。通过这些特色和亮点提升园区,彰显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的基础和优势。

  西区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中心商务区

  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是1988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甘肃段五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城市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出发,适时调整开发方略,进一步明确开发定位,把西区列为全市发展接续产业和城市扩张的重要空间。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快速建设,新城区的轮廓已初步形成,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十五”以来,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共引进项目90个,总投资57.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6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19.9亿元,上缴税金4.5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8000多人。目前,已入驻行政服务机构93家,规模以上企业38家。国内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也纷纷前来投资,已有一汽解放汽车、中集集团特种车辆、福建盼盼食品、南京雨润肉制品、浙江卡森皮革、上海瑞南、江苏姜堰、成都三旺、甘肃国芳百盛等知名品牌企业投资的项目落户西区经济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被客商和社会各界称誉为“白银速度”和“白银现象”。

  近年来,西区经济开发区坚持“以招商引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造和谐”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文化会展、商贸流通、休闲娱乐等朝阳产业,着力构建“人文西区、时尚西区、浪漫西区”,努力把白银西区建成我省范围内一流的开发区。2008年,西区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签约引进了太阳能电池材料(单晶硅)生产线、城中村改造、乐膳坊仿古一条街等项目11个,签约资金9.23亿元。在项目建设方面,2008年实施的42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2亿元。区内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建设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2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25.42%,较上年同期增长41.73%。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6.4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30%,较上年同期增长45.45%。今年1至7月份,西区经济开发区签约项目10个,项目签约资金4.21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17929万元。其中: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596万元,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3333万元。

  打造西区中心商务区不仅是重塑白银市新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市经济结构由工矿型城市向区域性综合城市迈进的必然选择。一是通过实施金沟污染综合治理、西大沟片区综合整治、光彩白银生态园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西区的人居环境。二是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围绕人民广场、西大沟人工湖周边,兰州路、高速公路支线与国道109线交汇区域,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功能,建设功能完全的大型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三是依托国芳百盛世贸中心、银沪西部大市场、苹果一条街、现代文化休闲一条街,为西区吸纳人气、商气创造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房地产转换等方式,为国内外客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参与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把西区建成能够辐射西部的商贸中心。

  平川经济开发区: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器

  平川经济开发区位于平川区城市规划中心地带,整个开发区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占地5.7平方公里、约8550亩,先期开发4254亩。开发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0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各类工商业项目共32项,500万元以上的工商业项目共有25个,工业项目14个,商业项目11个,预计投资总额达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2亿元,工业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5亿元。开发区对全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现,财政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平台、财政增收的新亮点。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由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重点开发区。

  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亿元,吸引社会及民间投资达7.2亿元。先后开通了开发路、乐雅路、向阳路、一号路、建设路、公园路、南路,开发区规划的六纵七横的路网体系,现已开通道路8条,总长13.91公里。在全国新一轮的工业发展中,区域分工、产业集聚的趋势越发明显。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园区经济是否成为增长极,对一个区域、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平川中区开发区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历史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培育壮大发展接替产业,促进平川经济可持续发展。他们当前的整体发展思路是: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规划出300亩土地,利用3-5年的时间,在开发区兴建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引进一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经济效益好的高科技企业8-15家,使中小企业创业园产值达到4-6亿元。利用煤炭伴生资源陶土,发展陶瓷产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2000亩土地,重点发展陶瓷工业,争取建设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实现年销售30-40亿元的预期目标,把平川打造成立足甘肃、覆盖西部、走向全国的重要陶瓷基地。注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引导扶持番茄、菊粉、胡萝卜素、大枣、籽瓜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地方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和社会经济。在开发区一号路以东、果园路以南规划200亩土地,兴建一处以陶瓷产品为主的建材市场,以带动我区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使其成为西北具有一定规模的陶瓷物流市场。

  除了上述三个园区外,刘川工业集中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会宁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景泰上沙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当前,一个个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园区正在白银大地上建成,一个个特色较为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各类外资将竞相入驻区内,也必将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