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对我国海洋油气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2019-12-31 中国石油报

55

核心提示:埃克森美孚12月23日宣布,在圭亚那近海1620米水深处Mako-1井钻遇了厚约50米的优质砂岩油藏。咨询机构发布报

埃克森美孚12月23日宣布,在圭亚那近海1620米水深处Mako-1井钻遇了厚约50米的优质砂岩油藏。咨询机构发布报告称,今年大多数重大油气发现位于海上,其中超过一半的重大油气发现位于深水。

  面对世界范围内海洋油气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勘探开发海洋油气,海洋油气已成为我国油气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石油公司如何趁势而上,抓住我国海洋油气工业发展重要机遇期,为国家油气安全供给做出新贡献,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再上新台阶?这既是石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增储上产的必答题。

2014—2018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

海洋储量巨大深水引领重大油气发现

自新世纪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上油气新发现总储量超过陆地,储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

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2017年全球海洋油、气技术可采储备分别为1.097万亿桶和311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油、气技术可采总量的33%和57%。从探明程度上看,海洋油、气的储量探明率分别为24%和31%,尚处于早期勘探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重点海域作业水深纪录被不断刷新,全球海洋油气已逐步进入深水开发阶段。1998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当量仅为300万桶/日,占全球海洋油气产量的18%;2018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当量约为800万桶/日,是1998年的2.7倍,在全球海洋油气产量中占比也上升至28%。

面对广袤的海洋,我国的开发潜力有多大?征战蓝海,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

我国海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等7个海域更是大型含油气盆地。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在海上已发现60多个油气田,年产量总和超过5000万吨。

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0%。从探明地质储量的分布来看,我国呈现“北油、南气”的局面,渤海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接近70%,南海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超过60%。我国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8年全球10个重大油气发现中,9个为深水项目,深海油气未来势必成为世界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海洋油气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将日益明显。“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已经迈开复苏的步伐,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中海油工程公司原董事长金晓剑说。

2014—2018年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

推动技术革命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

若从1956年莺歌海油苗调查算起,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深耕蓝海的征程上,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实现从合作开发到自主研发的技术突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尽管国际能源形势复杂多变,但科技作为引领的角色不会动摇。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带动产业升级,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洋石油工业由于其自身行业特点,对技术革新的需求尤为突出。

应该看到,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总体发展尚不充分,体制机制还需完善。“未来急需应用推广一批相对成熟技术,示范试验一批有待检验技术,集中攻关一批大前沿技术,推动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说。

虽然我国已在一些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实现国产化,但对于机器的配套组装技术相较国际石油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防喷器、井下定向仪器等设备的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严重制约着深海石油规模的开发和勘探。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仅在30%左右,海洋钻采装备的配套设备、关键设备、部件进口依赖度高。

如何配合国家油气安全和海洋能源开发的需要,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海洋油气产业需要的油气勘探与开采装置,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队伍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是陆地的继承与延续,它经历了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海洋石油工业高成本、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的特性,不能简单地将陆地思维照搬到海上。“将投资驱动转换为技术驱动,在技术、管理、软硬件等全方位进行配套的科技研发。”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运行处处长马连山介绍道,”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2014—2018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

  合作与研发并举引领油气勘探开辟新战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仅凭一己之力能够维护自身能源安全。“通过国际合作来借鉴、吸收、学习西方石油公司在海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是我们走向深海的有效途径。”马连山说。而多国协作、海陆并举、参与主体多元的合作方式目前正是深海开发的主流模式。“我们应该抓住每一次国际合作的机会来提高自身实力,从浅海走向深海,变跟跑为并跑。”

通过合作,我国海洋油气工业从最初缺乏管理经验的“小学生”,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掌握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则,已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特色的海洋油气开发管理模式。

在巴西里贝拉项目,中国石油与各方务实合作,以非作业者伙伴积极参与联合公司管理。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度安排,严控投资和成本,实现了项目安全、高效推进。短短5年时间内,里贝拉项目见证了全球深海油气合作的“中国力量”,同时也标志着中石油拉美深海示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海油等国有石油企业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上游到上中下游一体化、从浅水到深水的重大跨越。

2018年,中海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于年内启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海上高温高压油气藏勘探开发实验室以及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开展深水油气田、海上稠油、低孔渗油气田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变质岩“岩—壳—缝”储层评价技术系列、基于储层构型精细刻划的开发井网注采调控挖潜策略、南海深水开发井钻完井关键技术等多项成果,为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其技术、装备、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已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就勘探、开采技术而言,在4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军深水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深水油气发展现状及趋势

海域是2000年以来油气新增储量的主体。2000年以来,全球年度勘探新增储量中,海域占比平均为61%,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截至2018年,全球油气勘探探明储量大于0.14亿吨(1亿桶)的大油气田共17处,其中海域占16处。

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技术剩余可采储量为260.21亿吨油当量,采出程度仅为19.03%,未来深水油气产量呈上升之势。南美东部、东西非、墨西哥湾、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是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资源主要富集区。

深水油气项目成本大幅下降。低油价以来,深水油气项目成本下降37%,大部分南美洲(巴西)深水项目平衡油价低于40美元/桶,大部分东非、西非深水项目平衡油价低于60美元/桶。

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1)项目优化,如优化井数、采用分阶段开发、优化生产方式;(2)提升钻井效率以降低钻井费用,特别是在墨西哥、巴西、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地;(3)降低钻机日费、水下生产设施成本、供应链成本;(4)更好的项目执行情况,标准化。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道达尔公司等国际大石油公司掌控全球深水资源,其剩余可采储量占比约45%,产量占比68%。

来源:《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201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