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高级分析师: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理解天然气供应安全

   2019-12-20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38

核心提示:12月14日,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2019年年会暨第七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在上海举办,国际能源署(IEA)世界

12月14日,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2019年年会暨第七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在上海举办,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高级分析师Peter Zeniewski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市场化条件下天然气供应安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更好地理解天然气供应安全。

据了解,国际能源署的成立源于能源安全问题。多个成员国联合决定建立规则以保障未来数十年的石油安全,同时也希望继续拓展到包括天然气等在内的重要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相互支持。

在去年发布的和两篇报告中,国际能源署对全球天然气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等进行论述。

Peter Zeniewski介绍,中国做了许多诸如“煤改气”、各城市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之类的努力以改善空气质量。过去两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提升了33%,带来国际液化天然气(LNG)市场需求的激增。

不仅在中国,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并且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欧盟为例,这一成熟市场历经六七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线建设、进口能力提升等,以容纳天然气的季节性变化。天然气市场的冬夏峰谷差异是全球性现状,冬季的峰期主要来自于供热需求。与电力相比,天然气的季节性差异更为明显,且天然气网络的供暖能力超出电能的两倍左右。

“天然气的使用不仅与基础设施相关,也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 Peter Zeniewski指出,从2010年“煤改气”举措开始至今,全球范围每年减少5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Peter Zeniewski介绍,国际能源署对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做了两种场景分析。

一是既定政策场景。在现有政策目标下,天然气、煤的需求量不断变化。基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欧洲天然气的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在北美地区,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低成本使得当地市场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随着天然气价格下降,在欧洲和美国,煤炭或逐步退出市场。而中国的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已高出亚洲其他地区的增长总和,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天然气正逐步淘汰煤炭。

二是可持续发展场景。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避免全球气温上升,整个能源体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炭需求大幅降低。由于天然气碳排放远低于石油和煤炭,其在亚洲经济中、在减排困难的产业中仍将发挥有力的作用。

Peter Zeniewski表示,从供应角度来看,安全依旧十分重要。页岩气市场已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一项保障,但目前市场更多地依赖双向协议以保障安全。

“未来液化天然气现货交易将越来越多,在确保买卖双方的供应安全上,像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这样的平台将发挥很大的作用。”Peter Zeniewski表示,国际能源署认为,天然气供应安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液化天然气也渐渐发展成为可交易的大宗商品,供应与交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在液化天然气领域,美国和卡塔尔已形成较低的供应成本,而加拿大、俄罗斯、东非、澳大利亚等地区已开始投资新的项目, 2019年成为迄今为止FID最多的一年,这些都给予了天然气买方一定的心理安全感。此外,短期市场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长期双边协议市场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Peter Zeniewski表示,亚洲经济体已占据全球天然气至少50%的增长体量,且未来这样的趋势仍将继续,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支持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在市场化条件下,国际能源署也希望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更好地理解天然气供应安全。

12月14日,由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2019年年会暨第七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主题聚焦“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国际能源署高级分析师Peter Zeniewski及天然气、煤炭和电力市场处处长Peter Fraser,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申能集团副总经理、上海燃气集团董事长王者洪,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应光伟,民德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付少华,中远海运能源副总经理秦炯,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等中外专家出席活动并分享真知灼见。300多位能源界、金融界高管和代表出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