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减产撑不住油价?

   2019-12-17 中国石油报

37

核心提示:  第177届欧佩克会议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深化减产的协定,短期来看,对油价的提振有限。  

  “第177届欧佩克会议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深化减产的协定,短期来看,对油价的提振有限。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原油供应过剩程度以及美国页岩油产量等因素的影响,多家机构都预计,不确定因素加大,明年油价将承压。”

12月13日,受到中美两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的影响,利好油价,WTI原油期货价格较前日上涨1.5%,达到60.0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7%,达67.69美元/桶。受到12月6日欧佩克(OPEC)年度会议决定扩大减产的影响,国际油价上涨。12月3~9日,WTI原油期货价格平均58.24美元/桶,较上周(11月26日~12月2日)上涨2.33%。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平均63.17美元/桶,较上周上涨0.10%。虽然短期内油价有小幅上涨,但是对油价提振有限。

在全球经济放缓压力及潜在供需失衡威胁的影响下,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下行压力始终有增无减。在此次年度会议上,由OPEC与非OPEC产油国组成的“OPEC+”达成新版减产协议,各方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减产50万桶/日,达到170万桶/日,占全球总需求的1.7%。沙特更是宣布自愿额外减产40万桶/日。

然而,如此大的减产力度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提振油价。

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行业数据显示,11月OPEC的减产执行率为145%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实现减产170万桶/日。但是油价仍然承压,因此靠减产来保持油价稳定,效果还能有多大?市场对此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非欧佩克产量正在加速上扬。美国原油产能已经升至1290万桶/日,并且70年来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IEA预计,2020年非OPEC原油新增产能将达到230万桶/日,巴西、挪威等地的油田正在逐步成为供应新生力量。国际市场预计,2020年原油市场依旧供大于求。

需求存在疲软不振的隐忧,给油价提振带来利空。最大的潜在风险来自于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这对需求增速造成威胁。部分报告和分析师预估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80万~140万桶/日,比此前主要机构预计的略低。

另一个让油价承压的因素是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增。美国石油学会(API)12月10日公布报告称,API原油库存意外增长,同时成品油库存继续攀升。12月3~9日这一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141万桶至4.47亿桶。

即使如此,美银美林大宗商品研究主管Francisco Blanch持乐观态度,2020年需求周期性反弹,将有利于供需走向平衡,明年年中布伦特价格可能达到70美元/桶左右。

“OPEC+”的协议为未来油价重上三位数奠定了基础。目前,美国活跃钻机数量已经比年初下降了四分之一,但是产量还在增长,主要是还有完钻的井在完井投产。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持续下去,明年第一季度,美国完井数量就会有下滑势头。而且本身页岩油产量递减速度很快,如果美国继续按目前势头不打井了,一年内美国原油产量将下滑300万桶/日,加上OPEC减产,世界原油市场可能偏紧。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负责人柯里(Jeff Currie)相对乐观,他认为“OPEC+”减产幅度大于预期,未来有望经受住原油库存过剩情况。预计明年布伦特油价目标为63美元/桶,较OPEC会议前上调3美元,WTI油价目标为58.5美元/桶。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认为,欧佩克虽然扩大减产,但是力度还不够。因为明年一季度原油过剩量可能还不只50万桶/日。而且明年3月,“OPEC+”还要复议减产协议。届时,如果减产有摇摆,市场过剩量可能会更大。因而明年油价将承压。

Rystad Energy认为“OPEC+”减产陷入一个死循环。美国页岩油目前在WTI价格50美元/桶左右还在继续增产,但是财务上危机重重,对页岩油生产商维持产量增长都是挑战。但是如果“OPEC+”减产有力提振了油价,那么对于页岩油生产商无疑是“救命稻草”。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可能会重新开始钻井采油,带来新一波产量增长。这又会反过来令“OPEC+”进一步扩大减产。

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表示,新兴市场是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前景却令人担忧。由于贸易、政治和政策的不确定性,2019年主要新兴市场增长大幅放缓。IEA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至120万桶/日,欧佩克预计为140万桶/日。这两个预测似乎相对都比较乐观。事实上,石油需求增长可能低至70万~80万桶/日。无论欧佩克+实施了多么大规模的减产,如果经济活动仍像人们目前担心的那样低迷,那么就很难提振油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