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源战略中的天然气长期发展前景

   2019-11-26 中国电力报

43

核心提示:在俄罗斯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地位难以撼动,但是为了确保天然气行业的持续发展,俄罗斯仍需在国内外积极开拓

在俄罗斯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地位难以撼动,但是为了确保天然气行业的持续发展,俄罗斯仍需在国内外积极开拓新的天然气市场。

  俄天然气行业四大任务

2019年10月,俄罗斯政府提出了最新的天然气行业长期发展方针。根据《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草案》(2019年10月21日修订版)(以下简称《2035能源战略草案》),当前俄天然气行业面临四大任务,即有效满足国内市场的天然气需求,适应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变化,发展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气车用燃料的生产,以及扩大其消费。《2035能源战略草案》提出,为了完成以上任务,俄罗斯天然气产量需要维持在8500亿~9240亿立方米的水平,也就是说,需要比2018年产量高出27%~38%。在俄罗斯国内,政府计划将气化率从2018年的68.6%提高到2035年的82.9%,并大力推广天然气车用燃料,到2035年俄国内天然气消耗量将有2.2%~5.2%的增长潜力,具体情况取决于不同的预测情景。尽管如此,在《2035能源战略草案》中,俄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主要还是与俄罗斯向国外市场的天然气供应情况相关。

根据保守预测情景,到2035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有望在2018年基础上增长43%(根据乐观预测情景,将增长67%)。这将确保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出口中保持领先地位。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液化天然气,到2035年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出口将增至现在的3~4倍,目前出口增长的主要方向是亚洲市场。根据新项目的实施情况,预计到2025年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5%,到2035年液化天然气将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随着“西伯利亚力量”“土耳其溪”“北溪二号”等输气管道项目陆续建成投运,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增长能力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俄天然气发展预期

在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院(ERIRAS)联合莫斯科斯科沃管理学院(SKOLKOVO)能源中心共同公布的《全球和俄罗斯能源发展展望2019》中,对俄罗斯天然气市场发展形势作出了乐观的预期。到2040年,俄罗斯天然气消费量有望增至5500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增长10%~15%),届时天然气在俄罗斯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018年的53%增至56%~57%。这主要得益于发电厂、住宅和公共设施和工业企业中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根据ERIRAS的预测,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增长将主要得益于对亚太国家出口量的增长以及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发展,而对欧洲市场的管道天然气交付量增长的可能性却不大(见图表)。根据俄罗斯政府于近期批准的加入《巴黎协定》的法令,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市场上天然气车用燃料、氢燃料和小型液化天然气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天然气在俄罗斯能源结构中将继续占据重要位置。

  天然气发展的替代品

如果谈及未来天然气发展的替代品,首先,俄罗斯拥有在氢能领域进入全球市场的实力和科学技术资源。2019年8月底,俄政府决定制定俄罗斯氢能发展计划。使用气体制取氢燃料的前景取决于环境等因素,因为可以从水中获取对环境友好的氢,也可以用化石原料制氢。目前,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只有5%的氢通过电解的方式从水中获取,68%的氢从天然气中制取,其余氢则来自石油和煤炭。到目前为止,氢主要用于炼油、冶金和化学领域,在商业领域、公共领域和重型车辆方面,氢拥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了在俄罗斯运输行业广泛使用氢燃料,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即缺乏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的问题,以及由于氢的特殊性质(挥发性和易燃性)而产生的额外安全性问题。根据EnergyNet的数据,到2030年,俄罗斯每年将生产350万吨氢燃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看好将氢气和天然气混合燃烧的应用前景,因为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物。

俄罗斯天然气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小型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小型液化天然气项目可为船舶和地面重型运输车辆提供燃料,这对于俄罗斯边远地区能源供应尤为重要。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发电用燃料从柴油、原油向液化天然气过渡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该地区将液化天然气作为替代燃料的潜在消费量预计为51.8万吨。俄气正在计划实施一批小型液化天然气建设项目,用以为船舶和地面运输车辆加注燃料。

尽管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电力和热力生产仍将是天然气应用的关键领域。随着技术的完善、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与普及,这一趋势势必会影响天然气的应用前景。但是,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使用天然气作为平衡电力系统的燃料仍是必要的。 (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杨永明/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