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深水勘探开发能力迈向世界前列

   2019-10-10 中国能源网

51

核心提示:记者日前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获悉,公司所属南海西部油田20余年相继攻克高温、高压、

记者日前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获悉,公司所属南海西部油田20余年相继攻克高温、高压、深水领域三大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系统掌握该领域全套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为全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南海西部油田已累计生产油气超2亿吨油当量,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海油总经理汪东进表示,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在高温、高压和深水领域勘探开发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国内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重点油气田项目建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升级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淬炼”高温、高压、深水领域理论技术体系

南海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大构造板块交汇处,石油地质条件特殊,油气勘探开发面临高温、高压和深水等一系列世界级理论技术难题。

南海与墨西哥湾、欧洲北海并称全球三大高温高压盆地。20世纪80年代因缺乏技术和人才,通过引进6家外国石油公司开展长达20余年的勘探,耗资近50亿元,外国石油公司未获任何商业发现,纷纷放弃勘探权益。中国南海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勘探也因此成为全球油气行业内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外国公司放弃勘探权益后,我国南海西部油田以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为依托,实施产学研用攻关计划,通过10余年的努力,创建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成藏理论,修正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以水溶气方式存在的认识,明确了莺琼盆地的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可大规模游离成藏。

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南海西部油田钻完井团队进行了配套的技术攻关,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创建了基于多源多机制压力精确预测、海上高温高压地层环境安全钻井等技术系列,终于攻克了高温高压领域油气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全面应用。

与高温高压领域相比,南海深水领域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业内将大于500米水深海域称为深水,超过1500米称为超深水。中国海油南海西部油田经过20余年理论技术攻关,建立了深水区优质储层发育模式与天然气成藏模式,形成一套表层批钻、探井转开发井、井壁强化等深水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打开了通往南海深水天然气“宝藏”的大门。理论技术获得突破后,形成了钻井、测试等一整套深水勘探技术体系,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备深水勘探作业的国家之一。

  发现多个高温、高压、深水领域气田

中国海油依靠理论创新与勘探技术的不断突破,使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迎来春天,2008年以来探明天然气储量是此前近30年之和。

2010年至今,南海西部油田已陆续安全钻探了50余口高温高压领域探井,钻井周期只有最初的1/5,先后发现了东方13-1、东方13-2等6个气田,2015年建成我国第一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温高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体系。2018年,成功实施了乐东10区勘探评价,展现出了该区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在深水领域,中国海油于2014年8月成功钻获陵水17-2气田,它是我国首个深水自营高产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方。2015年8月,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陵水25-1S-1井顺利完钻,验证了多重因素叠加的特殊领域勘探能力。2015年12月,我国首口超深水陵水18-1-1井成功实施钻井测试作业。2018年12月,陵水17-2气田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表明我国已掌握适应南海深水复杂海域的生产平台设计、建造和安装技术。在高温高压、深水领域取得勘探理论创新、技术突破的同时,中国海油还收获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技术和操作团队。

  逐梦南海大气区

勘探的良好成效奠定了南海大气区的资源基础。目前,南海西部油田已建成崖城、东方两大天然气生产基地,同时依托长度亚洲第一的“崖城-香港”海底输气管线,把已探明的崖城、东方、乐东等海上气田串联起来,建立起环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岛自由贸易区连通各海上气田的天然气管网大动脉。

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海油启动了“七年行动计划”,加大高温、高压、深水领域的勘探开发力度,到2025年,南海西部油田国内油气总产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陵水17、东方13等高温高压深水领域气田的发现,支撑南海大气区建设的资源将会更加牢固。南海西部油田将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理论技术,将最大限度开发南海天然气资源,满足粤港澳深及华南地区的工业和民生用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