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扩散+原油暴跌”双施压 化工企业要做好准备“过紧日子”

   2020-03-20 中国化工报

78

核心提示: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轩然大波,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飞流直下,尤其是石油价格的暴跌,

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轩然大波,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飞流直下”,尤其是石油价格的暴跌,给石化全产业链的冲击也许才刚刚开始。2020年,将是石化产业又一个多年不遇的“渡劫”之年。

抓发展、保稳定的形势紧迫,进入2月中旬后,随着国内疫情的高峰过去,广大化工企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复产复工的部署和要求,在做好防疫、确保疫情不扩散的前提下,又投入到开足马力保春耕、保市场的行动中,复工率、开工率不断提升。但随即消费需求不足、化工市场低迷、产品价格下跌、行业利润下降等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来。特别是3月9日之后的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更是给整个行业拉响了海啸警报。做好一段时期过紧日子的准备,整个行业要抓紧行动起来。

  有效应对疫情产业涨跌互现

从春节后近乎休克式的万籁俱寂,到逐步恢复经营秩序迎来春暖花开,化工行业快速复工复产,并为国内外疫情防控提供了原材物料支持,随后启动的春季农业生产也带动了相关农化产品的升温。但对多数大宗化工原料和细分产品而言,市场仍处于萎靡不振、无欲无求的状态。

(一)前期物流受阻,后经开导疏通,经营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今年1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销两旺,大型企业基本上坚持春节持续生产。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扰动。疫情防控初期,各地限制人员流动,并采取严格的交通管控和封闭措施,物流运输受阻,下游行业停滞。由于产品和原料运输受阻,库存高涨,原料供应不上,许多企业面临限产停产压力。除与疫情相关的氯碱、高分子材料等少数行业外,其他多数行业开工率不足,其中山东地炼企业装置开工率降至37%以下,不少企业压产限产。

2月中旬以后,随着国务院和各地系列措施的落实,企业产品运输和原料供应逐步回升,产品库存、原料短缺问题和生产压力有所缓解,目前产品和原料运输问题已基本解决。另外,目前除了部分中小微企业依然复工缓慢外,化工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已达到90%以上,装置平均开工率达到70%以上。

(二)春耕生产启动,化肥产销两旺,价格不断上扬。

随着春耕备肥季节的到来,2月下旬国内尿素市场出现快速上涨,山东、河南等主产地价格反弹50~80元/吨,西南地区价格反弹幅度超过100元/吨。因市场用肥需求回升、原料价格上涨、发运情况好转等因素影响,化肥生产企业出货好转,库存供应量逐步减少,开工率明显提高。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3月10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尿素日产量约为15.81万吨,开工率约71.43%,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4.4%。复合肥下游需求、运输同样好转,原料市场持续上扬,推动成本上调,促使复合肥出厂和市场升温,部分企业多次调价或取消部分优惠政策,上调幅度在30~100元/吨。受此带动,复合肥企业开工持续提升,目前全行业开工率达到五成左右。

整体来看,目前化肥行业多数企业春节期间积压的库存已逐步出清,尿素基本零库存,复合肥产销平衡,磷肥供不应求。

(三)化工需求整体不振,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效益下降。

与防疫物资相关化工原材料、化肥等支农产品市场升温截然相反,大宗化工原料市场走势不容乐观。

2月,受疫情影响、下游复工延迟叠加国际原油价格下滑等因素,石化及相关行业价格环比由涨转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由1月上涨1.8%转为2月下降4.4%,下游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等行业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除了环比,上述行业价格同比也都有所下降,降幅在0.4%~10.7%。

此外,2月,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环比下降0.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0.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4.4%。由于大宗化工产品价格跌跌不休,加上前期物流受阻带来的物流和运营费用的增加,今年前2个月许多石化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同比都会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下游市场低迷过剩矛盾突出

化工行业产业链条长、下游展幅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与能源安全丝丝相连;同时化工又是资源、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财经政策和产业政策、金融环境等影响较大。今年以来空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变化,给化工产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疫情全球蔓延,石化下游市场低迷。

进入3月,疫情蔓延至100多个国家,给本就疲弱的全球经济蒙上了阴影,我国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我国终端化工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苏浙沿海一带,目前皮革、玩具、家具、小商品等下游终端行业开工率依然只有25%~40%。由于出口受限、复工推迟,下游终端市场需求不足,致使上游化工原材料型企业销售面临较大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近期随着日本、韩国等地疫情快速暴发,国际贸易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下游终端产业的不景气,带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下滑,比如乙二醇等产品价格目前已较年初降低20%以上,对有关企业的效益影响巨大。

(二)原油价格下挫,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3月6日,“欧佩克+”没有就原油减产达成协议,沙特随后发动原油价格战,进入本周后原油价格连续大幅下挫。3月12日收盘,布伦特4月交货的原油期货收至33.22美元/桶,WTI4月交货的原油期货收至31.5美元/桶,一周之内下跌超过20%。

原油暴跌对全球经济打击重大,先行的欧美日韩股市近乎崩盘,其对实体产业链的传导影响也会很快到来,后期一定会对我国石油开采业、炼化和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以煤化工为例,根据业内专家测算,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盈亏平衡线在60美元/桶左右,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盈亏平衡线在40美元/桶左右,低于40美元/桶将陷入全行业亏损。近期原油价格暴跌,已经带动甲醇、乙二醇、甲苯、烯烃、PTA、PX等40多种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挫,部分产品的期货价格频频跌停,化工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陡然加大。

(三)融资成本较高,企业资金链条绷紧。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投资较大,日常的生产运营也涉及大量的流动资金,为此不少企业借助银行信贷、金融和资本市场或发行企业债,以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但其中有些贷款是企业间互保的,一旦一家企业经营不善或发生资金危机,甚至仅仅是因为银行收紧银根不再续贷的政策变化,就会产生极大的连锁反应,危及担保链上的关联企业。

去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等地已有20多家石化、轮胎企业(其中5家入选中国500强)就因为资金告罄破产重组,或被下调了信用等级,其风险值得高度预防戒备。大企业相对还好,其实最为艰难的是一些中小化工企业,过去几年经历过环保风暴洗礼,刚刚从治理“散乱污”行动中跌跌撞撞站起来的一些中小企业,又遭遇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倒春寒”,由于市场低迷、销售困难,众多企业已反映现金流紧张,资金压力山大。

(四)全球市场饱和,大宗产品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的威胁持续存在并有升级的风险,除了氮肥、纯碱、烧碱、电石、轮胎等传统大宗基础产品,过去短缺的炼油、芳烃、聚酯,甚至烯烃、有机硅、聚碳酸酯等现在都出现了过剩的苗头。

近几年国内炼化一体化装置集中建设、集中投产,我国的炼油能力已超过8.5亿吨/年,产能利用率约76%。虽然乙烯、聚乙烯等国内市场缺口还较大,但就全球来看2019年全球聚乙烯市场已陷入供应过剩的困境,2020年随着需求可能萎缩将面临更大的过剩压力。另外前几年国内大量进口的PX,2019年中国新增产能1075万吨/年,同比产能增加77.5%、产量增加40%,据预测2020年全球总产能6487万吨/年,而需求量不到5000万吨/年,可见全球市场已经饱和,在此背景下的集中扩能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期盼政策落地激发企业活力

今年以来国家为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作为偏上游的原料型产业,化工行业其实对产业政策更为敏感。非常时期,必要有非常之举。当前化工行业的“渡劫”,亟待国家和地方在复工复产政策以及金融、财税等政策发力支持。

(一)督导落实复工复产政策,快速恢复经济活力,对冲外部影响。

最近一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相继出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系列措施,打通重要物资运输通道,组织人员有序返岗复工,并对中小企业给予补贴,纾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当前农业生产,快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目前企业相继复产、项目陆续复工,经济活力得到恢复。但是有些政策在实施中存在阻梗,一些企业不知道有这些政策,知道了也不知该找谁去争取落实。

这些政策对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非常重要,一项减免、一笔资金、一个订单,或许就能救活一家企业。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近期集中精力抓好相关政策的宣贯、分解和落实,国家和省级层面可以成立督导组,市县级层面成立工作队,有关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人,抽调干部深入企业摸实情、送政策、想办法、解难题,让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群体中,帮助企业走出当前困境。

(二)坚持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奖优扶强,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的关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的政策通知中,其中一条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不包括高耗能企业),电费结算打“九五折”,上述措施均执行至6月30日。但由于化工行业被“一刀切”列为高耗能行业,致使许多企业被挡在用电优惠门槛之外。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化工行业部分领域单位能耗已大幅下降,特别是能效领跑的行业龙头企业能耗水平已今非昔比,对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管理部门是知悉并高度认可的。最近,氮肥、氯碱等行业协会相继致函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充分考虑到化肥行业的支农属性、氯碱行业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的突出作用,不宜“一刀切”地将所有企业列为高耗能企业而排除在享受优惠电价名单之外;建议对行业领军企业、能效领跑者执行阶段性用电降价政策,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当前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这都是合情合理的。

(三)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过剩项目审批,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非常时期为提振经济,通过稳投资保增长,最近各省份相继推出动辄数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全国业已披露的投资总额逾30万亿元。但梳理各省项目纲要清单,大型炼化、石化、煤化工项目密集雷同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连续下挫的原油价格、更加恶化的国际经济,若再大规模集中扩能,造成化工行业新的、更大的产能过剩风险是很高的。近期国内外部分已确定的炼化项目出现了延期开工的动向,这需要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警醒。

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对涉及国计民生、事关产业安全的重点产业进行国家层间统筹,各省份也应加强分析预判,对已经明确过剩的产业要严格限制无序投资,对已经出现饱和苗头的产业要审慎批准和疏导,而对国内短缺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着眼和布局未来的产业,要发力支持尽快落实条件。与此同时,要坚决执行有关节能环保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做好过冬准备应对运营风险

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企业的效益也不断下滑。此情此景,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抓好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外,化工企业也应充分预估困难,收缩战线,做好过一段苦日子的准备。要在企业内统一思想、凝神聚力、苦练内功、挖潜增效,激发内生动力,尽快恢复活力,并为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做好准备及铺垫。

(一)狠抓降本增效。

对于传统性化工行业,低成本战略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当前,行业新建装置技术日趋先进、规模日益大型化,要保持成本竞争力,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生产协调、设备维护、技术改造和基础管理,提高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

近段时间,化工企业应集中精力抓好资源集约和装置优化,围绕增产降耗、集约高效开展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重点对中间产品、工艺介质和水、电、气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瞄准行业前沿技术,果断淘汰落后技术、装置和产能,实现生产装置的升级换代,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要抓好系统平衡、工艺优化、装置稳定、改造升级、精益管理工作,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运行效益。要以对标增效激励为导向,引导各单位在产能提升、挖潜降耗、开拓市场、提高售价、项目达标达产等方面强化对标赶超,持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及优势。

(二)强化市场运作。

市场是企业展示核心竞争力的大舞台,提高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个多月的疫情防控期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也催生了新的经营业态和模式,化工行业经营也应借鉴互联网思维和跨界、延展特点,创新营销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营销效率。要抓好客户研究和管理,做好企业战略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开展广泛竞争与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要注重市场营销和配套服务建设,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抢占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精心培育和塑造企业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市场领域,必须适应当前的产品发展潮流和营销新变化,加大塑造品牌形象的力度,抢占终端市场。

(三)关注资金安全。

经济下行期间,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确保资金安全。尤其是一些投资规模大、资金链条紧张的企业,更要高度防范资金风险。要在稳字当先、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强化内部挖潜、强化经营创现、强化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企业负债率。特别是销售压力较大、回款困难、资金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要加强对开展资金保障防范经营风险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应对形势,制定并落实资金保障防范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譬如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拓宽筹资渠道;把好合同签订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推行责任成本核算;有效开展资金保障能力评估工作,提升系统风险和内部隐患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落实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资金动态上报机制,加强资金运行监测和分析,将资金预警工作落到实处,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当然,在强调审慎稳健的同时,化工企业依然不要放弃眼光长远的良好习惯。“危”与“机”历来相伴相生,此次疫情期间,广大化工企业为打好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大量的口罩材料、医用防护材料、防菌消毒产品以及药品生产原料、输液注射用品及材料、包装材料等急需产品,也为快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提供了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再次显示了化学品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性,也再次证明了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极其重要性。一些生产防疫物资原材料的企业,在疫情中反而赚得盆满钵满,以道恩股份为代表的部分“口罩影子股”甚至连续拉出10多个涨停,成为业界翘楚。因此,市场的潮起潮落是常态,意外的“黑天鹅”也难避免,但化工市场是一片绵延不绝的大海,既然我们决定远航,那又何惧风浪。

(作者:中国化工报社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