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介绍,目前,全国除湖北外的各省(区、市)正在逐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企业均已陆续开工。
据2月10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超过76%,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为77%,全国重点监测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率为94.6%,煤矿复产率57.8%,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网络正常运营。
随着大量人员返岗复工,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这对关系咋平衡?有关部门负责人一一解答。
所有地方所有行业都要一律复工复产吗?
在丛亮看来,当前要做好“两条线”作战的准备。“一条线”是抗击疫情前线,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另一条线”是经济发展前线,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要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
“这‘两条线’都很重要,互为支撑,缺一不可。”丛亮说,虽然复工复产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但是,如果不复工复产,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
“总体来讲,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合理有序复工复产,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地方一律都要复工复产,要实事求是。”丛亮说,要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分类复工复产方案,做好交通运输组织保障,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行。
复工后,发现工人中有确诊病人怎么办?
有人担心,如果复工后,企业出现了确诊病人,怎么办?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如果复工后一个企业发现了确诊病人,首先要对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全面了解。如果这个病人没有被早期发现,疫情在企业和单位出现了广泛传播,就要对企业或单位采取一定措施;如果病例发现较早,对于密切接触者采取了严格的医学观察措施,不需要对这个企业或单位进行关闭。
也有人注意到,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对企业的复工复产采取了报备制度,有的设置了前置审批条件,甚至还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拘留提前复工企业负责人的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经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要求地方对这些不合适的做法进行了纠正。下一步,将在加强疫情科学防控的同时,最大程度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减少干扰因素,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返岗路上如何既安全又通畅?
根据大数据的监测分析,从现在到2月18日春运结束,预计还有1.6亿人要陆续返程返岗。交通运输部已出台政策,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的客座率,春运期间长途客运班车、班轮和农民工包车客座率不得超过50%,为乘客隔座、分散就座以及在交通运输工具内设置途中留观区域创造条件。
不过还是有群众反映,部分地区加岗设哨,影响正常客运,给返岗造成不便。
对此,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表示,将严格落实“一断三不断”“五个严禁”,即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严禁擅自封闭高速公路出入口,严禁阻断各省干线公路,严禁硬隔离或者挖断农村公路,严禁阻碍应急运输车辆通行,严禁擅自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省界和各省干线公路设置疫情防控检疫点或者检测站。
复工受影响,如何稳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相信随着疫情的缓解和最终的战胜,企业将加快复工复产,前期积累的消费和投资将会继续释放,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会同步扩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
张莹表示,近期人社部推出了稳就业组合拳。
充分挖掘现有的就业机会。全力确保医护用品等疫情防控涉及的重点企业用工,用足用好现有的就业岗位。对重点企业指定专人对接,优先发布用工信息,通过本地挖潜、余缺调剂等方式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同时,对春节期间生产配送防疫急需物资的企业、对提供职业介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规定给予补贴和补助。
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的受益面,30人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超过参保职工总数20%的,可以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企业在目前的停工期间、疫情的恢复期间,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的,可以纳入现有的补贴类培训范围。对已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患新冠肺炎的,可以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展期还款并继续给予贴息。
加强重点群体的帮扶。引导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对暂时难以外出又有就业意愿的,开发一批临时性的就地就近岗位;确有困难的,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对高校毕业生优化服务,扩大在线办理事项,鼓励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