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需求见顶可能令海湾国家财富耗尽

   2020-02-11 中国金融信息网

51

核心提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月6日发布的名为《石油的未来和海湾国家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报告认为,由于能效提高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月6日发布的名为《石油的未来和海湾国家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报告认为,由于能效提高和石油消费日渐被替代,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在2040年左右见顶,依赖石油出口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的金融财富最早可能在2034年耗尽,这些国家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减少财政收入对油气工业的依赖,并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才能有望在今后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减少代际不平衡。

石油市场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显著的长期性转变,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页岩油产业,并提高了常规油井的生产力,世界上越来越不缺石油;同时,高油价、监管和气候变化担忧促使很过经济体通过改进技术来减少石油消费。尽管这些减少石油消费的作用被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口扩张的影响掩盖,但其作用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报告说,由于人口增长放缓,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减少和长期全球经济增速预计放缓,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在2041年左右触顶,达到日均1.15亿桶水平。如果能效显著提高或实施碳税,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30年左右达峰。

在1997年至2007年之间,海湾国家受益于高油价,出现以基础设施资本和金融投资为代表的财富的显著积累,储蓄率增长了一倍以上,在2007年平均达到40%。

从2008年至2014年,全球金融危机、石油收入减少以及颜色革命背景下政府支出的持续增长导致海湾国家政府储蓄率大幅下降,财富积累放缓。

报告说,2014年-2015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超过50%,这相当于把6.5万亿美元的财富从石油出口国转移至石油进口国。从2014年至2018年,石油出口国的累积石油收入下滑,海湾国家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在预计低油价将持续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很多石油出口国被迫调整财政政策,进一步推进经济多元化改革。

在这些努力之下,海湾国家平均非石油基础财政收支赤字率已经从2014年超过60%降为2018年的44%。尽管财政整顿实现了当前支出增长趋势的停止,但尚未充分抵消石油收入的减少。从2014至2018年,海湾国家总体仍为财政赤字,导致公共财富累积停滞在3万亿美元上方水平,公共净金融财富从2014年的近2.5万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2万亿美元左右。巴林和阿曼政府储蓄率依然为负,沙特和阿联酋政府储蓄率已经恢复到正的区间,科威特和卡塔尔则维持了财政盈余和正的政府储蓄率。

假设非石油经济板块每年实现3%的增长,石油市场的转变将使油气工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下降,这一比例预计将从当前的23%降至2050年的11.5%左右。

海湾国家的财政可持续将受到严峻挑战。仿真研究显示,按照现有的财政支出水平,海湾国家当前2万亿美元左右的金融财富将在15年以后耗尽,预计在2034年变为负值,海湾国家将成为净借款国。海湾国家所有的非石油财富将在随后的十年内耗尽。巴林和阿曼将最为脆弱,而科威特的巨型主权财富基金将使其净金融财富正值维持到2052年。

在石油市场将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石油出口国的主要财政政策任务是把石油财富转换成其人口的可持续的福利。要按照永久收入假说实现收入绝对稳定,海湾国家需要立即实施重大的财政政策调整。海湾国家非石油基础财政赤字占非石油经济的比重需要从当前的44%降至2060年的5%左右,才能长期实现财政的可持续。

报告说,海湾国家现有的改革将为今后5年提供动力,但需要加速改革,尤其除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以外的海湾国家。而且现有的改革看起来符合渐进主义路径,这意味着后代将承担更多的成本。

报告认为,更快的经济多元化将不足以单独解决财政面临的挑战,海湾国家还需要增加非石油收入。近期一些海湾国家引入增值税和消费税开始改变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油气工业的情况,但仍有很大潜力。费改税将带来财政收入的多元化,便利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减少扭曲;政府规模将很可能需要缩小。如果单纯依靠非石油产业弥补石油产业收入的减少,非石油行业的长期有效税率需要提高至50%的水平,这不可行也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太多破坏。因此,需要推动更大的改革,约束支出和实现最具经济影响领域的优化。几个国家已经减少能源和电力补贴,但在改革公共服务和减少公共服务工资金额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海湾国家有应该重新评估储蓄的方式。过去很大一部分石油收入被用来进行公共投资,这创造了非金融财富并支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但对非油气行业增长的支持时短暂的,金融储蓄今后将更为重要,重点还应该放在持续的结构性改革上,以为非油气行业提供持续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