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液化天然气风头正劲

   2021-07-08 中国化工报

38

核心提示:  据世界天然气网消息,阿曼国有液化天然气(LNG)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近日签署了一项协议,将交付中东

据世界天然气网消息,阿曼国有液化天然气(LNG)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近日签署了一项协议,将交付中东第一批碳中和液化天然气。碳中和液化天然气货物将从阿曼东北部AshSharqiyah地区的Qalhat终端交付。阿曼液化天然气公司称,此交易使“碳信用”产生,也代表着对温室气体的规避。事实上,近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气交易,比如俄气向欧洲交付首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气、日本多次购入碳中和液化天然气、新加坡和印度等国相继达成碳中和液化天然气交易。对此,业界普遍认为,这直观表明化石能源行业逐步推进向零碳排放转型。

挖掘天然气行业潜力

事实上,碳中和LNG这一概念已问世几年。通常情况下,碳中和LNG需要企业实施一系列的减碳行动,包括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以抵消天然气从上游开采、处理,到液化、运输、再气化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天然气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排放。

根据相关数据,虽然LNG仍为化石能源,但相较于煤炭,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平均要低45%~55%,其他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则更低。截至目前,全球油气巨头大多已公布了碳中和目标,表示将大幅降低产品碳排放强度。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也相继公布气候目标。在此情况下,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几十年,全球LNG需求将持续增长,碳中和LNG的市场需求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俄气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出口主管布米斯特罗娃表示,此次碳中和LNG的交付表明,天然气行业也能帮助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壳牌指出,此次俄气向欧洲提供首船碳中和LNG意义重大,有助于壳牌向英国提供零碳排放的天然气。目前,壳牌已在亚洲交付了7船碳中和LNG。据悉,此次俄气和壳牌将通过碳信用标准验证机构的认证,确保双方的减碳行动能抵消这一船LNG排放的二氧化碳。

布米斯特罗娃表示:“天然气未来几十年对全球能源供应仍十分重要。公司正加倍努力通过更广泛的减碳行动来抵消对环境的影响。天然气管道运输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也有助益,俄罗斯将借此助力欧洲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亚洲或成贸易热土

事实上,碳中和LNG交易已在多国落地,也有部分国家启动了低碳LNG招标活动。与欧洲相比,亚洲早已是碳中和LNG贸易的热土。

作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国的日本,近年来就多次购入碳中和LNG。早在2019年,东京燃气公司等多家日本能源企业就向壳牌购买了碳中和LNG。今年3月,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宣布,将开始向北海道天然气有限公司供应碳中和LNG,总量可能达到6.4万吨,碳排放量将利用该公司的排放信用进行核销,并通过双方现有的销售合同实施交付。3月9日,日本15家来自各行各业的公司又宣布成立“碳中和LNG买方联盟”,以进一步推动这一“绿色”燃料的应用。

去年下半年,中国海油全资子公司也曾与壳牌东方贸易公司签署协议,购买了两船碳中和LNG。道达尔去年也向中国海油交付了首船碳中和LNG。此外,新加坡、印度等也于近几个月相继达成了碳中和LNG交易。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分析师汤姆森撰文称,由于亚洲国家对于LNG的碳足迹审查更严格,对于投标中碳排放详细说明的要求更高,这一趋势也推动了天然气行业加快减碳进程。

成本竞争力有待提升

虽然碳减排已是大势所趋,但也有机构认为,站在风口浪尖的碳中和LNG会面临新的挑战。多家行业分析机构曾测算称,碳中和LNG较传统LNG成本更高,而相应的溢价将分摊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终端消费者。

澳大利亚能源公司Origin测算,一船标准LNG从生产运输至销售使用,整体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30.4万吨,如果按照10~20美元/吨的碳价水平,因碳中和要求而导致的“绿色溢价”可能在0.8~1.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原始价格有一定提高。

普氏能源资讯则认为,碳中和LNG的价格可能将较传统LNG高出17%~37%。

业内分析认为,短期来看,成本增加很可能削弱天然气在能源系统中的竞争力,要进一步推广碳中和LNG,购买方需要增强公众的碳中和意识,并说服终端消费者为其买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