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能加快修复 成品油需求持续释放

   2020-05-26 中国石油报

56

核心提示:今年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经济活动停摆。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成为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

今年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经济活动“停摆”。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成为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3月下旬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提速扩面,经济动能加快复苏。然而,供需复苏态势表现不一,其中供给侧恢复速度超预期。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而需求侧相对缓慢,投资、消费分别下降10.3%和7.5%。出口增长8.2%,主要受积压订单赶工推动,未来仍面临外需疲弱压力。

当前,一揽子大力度宏观对冲政策已经出台。从政策着力点看,基建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尤其是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扩大,将促使新老基建组合发力。消费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中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消费将稳步复苏。外需形势短期难以明显改善,全球经济能否在下半年见底回升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整体来看,经济正呈加快恢复势头,二季度国内经济大概率回升转正,预计GDP增长2.5%左右,全年增长2%至4%。

疫情防控导致的经济活动下降严重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一季度,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6.2%,目前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成品油消费开始释放,处于Ⅴ形反弹曲线末期,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对不同成品油品种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汽煤柴的需求反弹特征不相同,总体呈现“汽稳柴快煤缓”态势。

汽油消费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二季度较去年同期小幅提升。汽油消费的关键在于私家车出行,随着社会秩序和生产活动的恢复,人员流动逐步增加,截至5月初,百度迁徙指数中重点城市的城内出行强度已恢复春节前活力。车市持续回暖,4月乘用车销售量降幅环比大幅收窄。新能源替代效应持续减弱,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6.5%,降幅高于整体降幅。4月底,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对今后汽车消费将起到积极作用。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出行习惯,人群密集的公共出行短期内向个人出行转变,私家车出行和个人购车意愿将逐步增加。综合来看,汽油消费将稳步回升,预计二季度汽油表观消费量3463万吨,较去年同期小幅提升0.7%。

柴油消费保持旺盛,二季度将明显好于往年同期。分行业看,居民快递和企业原材料运输需求旺盛,物流用油将持续向好。4月,我国重卡销量破19万辆,同比增长61%。G7公路货运指数报告显示,4月下旬整车流量景气指数已超过去年11月旺季平均水平。大规模基建项目加速落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翻番、房屋施工面积保持增长等有利于基建和建筑用油需求继续回升。4月挖掘机销量达4.54万台,同比增加59.9%,再创历史新高。当前,全国春耕接近尾声,农业用油高峰已过,但工业活动持续好转,工业增加值已恢复正增长,制造业PMI及主要分项指数连续位于扩张区间,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全部位于荣枯线以上,工业用油需求将继续回升。综合来看,柴油消费仍将保持旺盛,预计二季度柴油表观消费量402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7%。

煤油短期仍然承压,二季度仍将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但民航运输恢复速度十分缓慢。4月,完成旅客运输量1671.5万人次,同比下降68.5%,降幅较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完成货邮运输量48.4万吨,同比下降19.4%,降幅较上月收窄3.9个百分点。疫情导致客流稀少,短时间内航空商务和旅行需求恢复缓慢,航空公司运力投放和班次安排将相对谨慎,乐观预计下半年国内航线恢复正常,国际航线不确定性较强。而货运需求回暖迹象相对明显,5月前两周,中外航空公司平均执行定期货运航班比疫情前增加133.2%,未来几个月临时货运航班将成倍增长。综合来看,煤油消费短期仍将承压,下半年或有明显改善。预计二季度煤油表观消费量55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38.3%。

分地区成品油消费呈差异化发展特征。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活跃程度较高,汽油消费表现较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推进等政策利好,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迅速,柴油需求较高,需求恢复速度相对较快。此外,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震中,成品油消费受到的冲击巨大,但也意味着二季度反弹幅度更大。东北地区因疫情出现反弹,整体防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二季度需求回暖动能不足。整体看,西南、西北地区汽柴油消费增速领跑全国,华东、华南地区紧随其后,华北、东北相对落后。(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彭天铎王利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