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而比这更热的,是业内关于山西煤化工园区“循环经济不经济”的热议。1月22日至23日,记者就山西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从山西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从山西煤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范围来看,已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园区。已有以天脊、丰喜、兰花等化肥企业为依托的晋城巴公、北留、高平西部、泽州周村、临猗丰喜等化肥工业园;以潞安、晋煤示范装置为基础的煤制柴油和甲醇制汽油的潞城、晋城煤制油工业集聚区;立足焦化企业布局,以焦炉气、粗苯精制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为重点的介休义安、交城夏家营、汾阳三泉、孝义梧桐等焦化系列煤化工园区;以文通化工为主的文水百金堡钾盐工业园;以山西焦化、山西三维等重点企业为依托,优势互补,建设焦化化产深加工项目和1,4-丁二醇及其下游产品等乙炔化工项目的洪洞赵城综合性煤化工精品园区;以山橡集团为依托、大型氯丁橡胶装置为主打的阳高合成橡胶园区。
据了解,这些园区以发展煤炭能源化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横向、纵向延长生产链条,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规划建设的园区中只有40%设立了县一级的管理委员会,做出了较完整的园区规划,并在产品方案、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统筹。其中,洪洞赵城综合性煤化工园区、丰喜临猗、晋城高平、巴公化肥园区、交城夏家营焦化下游产品工业园区等注重发展煤化工园区的建设,发展态势良好。还有60%的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并不宽松,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导致在山西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并举,推动全省的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大形势下,出现“循环经济不经济”的尴尬局面。
目前存在问题是:山西的绝大多数煤化工园区主要是以煤焦为主链的焦化工业园区,产品围绕炼焦后的化工产品加工,但由于对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副产品利用率不足,其规模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较短,集中度差,效率低、污染大,整体化工产品回收设施和技术比较低,形成了小而全、大而不专的格局,既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给政府管理造成极大困扰。如焦炉气的化工利用和煤焦油的加工,产品重叠、单一,缺乏多元化和深加工,优势资源的整体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山西大多焦化经济园区里的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平均不足50%,焦油化产回收利用绝大部分停滞在初级阶段,不深不精不细。这不仅严重污染环境,更是效益的巨大损失。仅焦炉煤气粗略估计,全省每年损失价值将在50亿元以上。
也是由于政府的产业政策原因,园区内各企业间相互关联度差,没有形成基础设施共享和 “三废”集中处理与再利用的格局,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客观上直接减弱了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该省还没有一个园区形成真正严格意义的“五统一”化工园区,绝大多数只能称为产业集聚区。
园区建设进展缓慢,有些园区尚无一个规范的管理机构,且园区内企业是在没有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进入的,存在许多问题,如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六通一平往往没有实施,主要依靠园区内主干企业自身的硬件实施;园区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结构雷同,没有形成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一体化,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影响了入驻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开发几乎是空白。
业界人士指出,山西在 “十二五”期间不能再单纯追求“循环”而忽略了市场的承受能力,要避免出现循环经济园区项目的重复建设、产品规模的无序扩张,以致产品供大于求,带来新的资源、能源的浪费。要按照原料产地原则、资源保障原则和交通便利原则合理布局,统筹产业特点和当地实际、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打造2~3个与企业结构协调、基础设施齐全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把煤化工、电、热能、废渣利用一体化起来的,既“循环”又“经济”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 “多联产”煤化工园区。
为此,专家建议,政府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如,从山西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中安排循环经济的项目、实行减免增值税或先征后退、消费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将洗煤副产品、炼焦副产品、焦炉煤气和矿井瓦斯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并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煤炭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国家投入一定的资本金,提供一定量的国债和信用担保,为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要允许循环经济园区(基地)自备供电、供水系统,市场化运行;允许自备电厂孤网独立运行,改变现有低价上网卖出、高价买入的不公允价格政策;要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建议省政府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本,与七大煤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国际一流、全国第一的股份制煤基多联产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