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稳步替代

   2022-01-1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5

核心提示: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等环节带来哪些影响和机遇?目前,我们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状况如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等环节带来哪些影响和机遇?目前,我们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近日对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曾宪海进行了采访。

  曾宪海:一方面,随着各部门和各地区碳达峰路径和碳中和实施方案制定的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行业面临巨大减碳转型压力,化石能源将进一步清洁优化利用,以提高效率降低排放。

  另一方面,清洁低碳与可再生能源行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并将催生一系列新行业新业态。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储能行业规模将随之进一步扩大,带动上下游一系列配套产业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并催生出碳汇、碳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新兴业态。随着能源革命的持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将进一步电动化、清洁化、低碳化、智慧化。

  除此之外,从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角度看,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进口依存度比较高,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任务十分艰巨。“双碳”目标提出后,电力将逐步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在碳中和的场景下,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将显著提升,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是完全基于我国境内的新能源资源的,全产业链可控,特别是交通领域电能和氢能对于油气的替代意义更加巨大,就有效地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目前,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基本实现平价,未来我国要解决的是能源绿色消费的问题。

  记者:目前,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

  曾宪海:我国是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第一大国。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我国可再生能源即将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阶段,将进一步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主力支撑,有利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产业升级。

  然而,我国清洁与可再生能源还存在一定短板,一是现有能源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程度不够,可再生能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对风能、太阳能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不协调,导致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可再生能源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风能、太阳能等的发电成本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仍略高。三是原有的交流同步大电网的运行模式和统购统销的市场机制对于促进绿色电能的消费形成了阻碍。单个耗能设备的能效水平不低,但是系统能效整体偏低,部分先进节能技术推广不够,导致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曾宪海: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其核心是要在能源安全稳定保供的前提下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逐步稳步替代。我国能源目前仍然以煤为主,煤炭在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中发挥兜底保障的作用,需有序规划和保障煤炭供应,避免煤价大幅波动。因此要多措并举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多轮驱动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利用,提升新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实现传统能源的平稳过渡替代。

  另一方面,新能源特别是风能等发电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性、间歇性、资源分布不均等特征,现有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还有待提升,在电力系统灵活性和新能源接入需求不能完全适配的前提下,通过化石电源进行调峰调频、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对能源安全供应十分重要。

  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其中一项内容是“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目前,我国西气东输年输气量已破千亿立方米,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曾宪海:要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天然气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天然气需求稳定保供,保持天然气稳产增产。积极支持生物天然气的研发与产业化,进一步拓宽天然气自主供给渠道。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安排,新建中俄输气通道东线境内段、川气东送二线等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储备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我国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推进油气管网改革,打通管网壁垒,减少天然气利用中传输环节的成本和损耗。此外,还需全面系统研究天然气的应用领域,统筹天然气的使用,增加其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