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酵

   2022-03-18 中国能源报

180

核心提示:近日,花旗集团发布最新报告称,由于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一再上涨,预计2022年,欧洲的能源消费额很可能突破1.

近日,花旗集团发布最新报告称,由于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一再上涨,预计2022年,欧洲的能源消费额很可能突破1.2万亿美元,较此前的预期增长了2000亿美元以上,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业界普遍担忧,愈演愈烈的欧洲能源危机是否还有转圜余地?

能源开支或同比翻三倍

根据花旗银行估算,2021年,欧洲的能源消费总额约为3000亿欧元,而随着欧洲天然气库存不断下降、多国电力批发价格激增,预计今年欧洲的能源消费总额同比将翻三倍。

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布伦特基准原油价格已经突破110美元/桶,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英国、德国等国的天然气价格也在2月最后一周内猛涨。其中,荷兰天然气期货基准价格在2月最后一周内环比涨幅达到62%,创下自2005年来的历史新高水平,德国3月电力批发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58%。

近几个月来,受到全球LNG供应紧张、天然气相关基础设施停运检修等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库存量一再走低,与此同时,欧盟碳价不断走高,直接推高了发电企业的碳排放成本,进而导致欧洲电价持续攀升。

路透社援引多位分析师的话称,虽然欧洲的冬季即将结束,但由于本应今年通气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暂时搁浅,挪威、卡塔尔等天然气出口国难以补缺,欧洲天然气供应很可能持续紧张,今明两年内欧洲用能成本很可能维持高位。

多国寻求能源进口“多元化”

一直以来,欧洲能源供给高度依赖进口,其中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天然气量占整体的40%左右,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来源地,另外美国、卡塔尔等国也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为缓解当前用能紧张的局面,欧洲多国已经开始四处“寻气”。

据悉,为响应欧盟要求,阿塞拜疆表示,将通过跨安纳托利亚输气管道加大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量,预计每年输气量将达到162亿立方米,未来更计划将输送能力翻一倍以上。

据欧洲媒体Euronews报道,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集团的高管近日也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公司高管商谈了合作事宜,希望加大从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进口量。据了解,目前埃尼集团与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巨头Sonatrach签有长期天然气贸易合作协议,同时也是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海外能源投资商。

与此同时,标普全球普氏数据显示,2月荷兰LNG基准价格最高超过了3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远高于美国本土市场价格,受高价推动,2月美国出口的LNG有大约75%都运往了欧洲。路透社也报道称,今年以来,欧洲西北部地区进口自美国的LNG总量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市场研究机构ICIS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欧洲进口LNG总量达到了953万吨,也创下历史新高。

供应困局暂时无解

虽然短期内大量进口LNG有望缓解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有分析指出,欧洲LNG接收站基本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同时欧盟内部跨境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也已接近峰值。为解决这一难题,欧洲多国在近日提出,将加强本土LNG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接收运输能力。

其中,德国宣布将扩大LNG接收能力,荷兰、比利时和波兰也制定了LNG接收站的扩建计划。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LNG接收站的建成时间最早也在2023年左右,这意味着,天然气短缺的燃眉之急仍无法解决。

不仅如此,即使从全球来看,LNG市场都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状态。壳牌在近日发布的年度LNG市场报告中指出,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预计将增加一倍,但LNG上游投资的减少却会让LNG市场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此前,全球最大的LNG生产国卡塔尔就曾表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替代俄罗斯为欧洲供应天然气。为此,业界普遍认为,LNG难以成为解决欧洲能源危机的“良药”。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欧盟成员国也多次提出希望加大进口邻国电力,但多家市场分析机构指出,不论是核电还是可再生能源电力,都无法完全保证欧洲的电力供应。

能源行业研究机构雷斯塔能源汇编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电力消费量达到3650太瓦时,非天然气的发电量仅有152太瓦时,对于庞大的电力需求来说杯水车薪。

核电作为欧洲又一主要电源,实际上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方面,德国、比利时等国已明确表示核电运营存在安全风险并全面弃核,另一方面,法国等核能发电占比相对较高的国家正面临着核电站年久老旧、退役在即的现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的短缺已经让欧洲燃煤发电量出现了上涨,德国更是宣布将建设“战略性煤炭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业界普遍认为,在能源供给紧张的2022年,欧洲的煤炭消费量预计将在下跌数年后再度上涨,这将影响欧洲实现气候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