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景源
王占义、杨春风的力作《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以下简称《大漠流金》)第三次出版发行,精益求精,有幸拜读,思绪涌动,趁此机会说点心里话。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黄河几字形拐弯处,与阴山隔河相望。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这块曾经的不毛之地,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
王占义是土生土长内蒙人,饮着库布其的风吃着库布其的沙过来的,虽然很受伤,但依然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在担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期间就做过大量报道,目前仍挂职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首席智库专家,为库布其不遗余力奔走。数十年来,他内心深处一直藏匿着想要为库布其发声的强烈冲动。
他跟春风也真是一拍即合。春风在撰写《春归库布其》(侧重讲述库布其的生态恢复)一书时,与占义过从甚密。双方对库布其的认知、情绪,每每碰撞出火花。非常之业只待非常之人,合着他二人有此机缘,要将这库布其的故事传之后世。
与贫诀别、思变风起、致富浪潮、沙里淘金、大漠流金、“精准”2014、决战2016、收官2020——8章30万字,《大漠流金》系统讲述了库布其沙漠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库布其3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最晚者于2018年7月,已陆续摘掉贫困帽子,涉及约8000户2万人,向历史、向人民递上了优异的答卷,充分展示了国家精准脱贫政策的优越性。
库布其是如此被世人惦记,皆因为短短数十年来,它的变化宛如“沧海桑田”。那是一种将积攒了千百年的委屈无奈一扫而光的喜悦和豪迈。
数十年前的库布其,俨然一片死亡之海。
降水稀少,植被寥寥,风沙肆虐,环境恶劣。沙漠每年朝着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冬春狂风卷黄沙,令700多公里外的北京饱受沙尘暴之苦。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无医疗,形同孤岛。数万农牧民朝不保夕、听天由命,沦为时代弃儿。
数十年后的库布其,已成希望之地。
降水量成倍增加,沙尘天气减少了90%以上,野生动植物由100多种增至500多种。
联合国环境署2017年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进一步认定,库布其共计修复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
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旅游业……一二三产遍地开花,农牧民由此有了七种身份,赚了七份钱——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1988年不到400元,增至现在近2万元。教育、医疗、养老等条件大幅改善。
库布其完成华丽转身,靠的并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仙皇帝,而是一项特殊机制——库布其模式。该词在《大漠流金》一书中出现了20余次,频率不可谓不高。其本质,就是通过产业化驱动,同步解决经济、生态、贫困等难题,兼顾绿与富,治沙更治穷。认知革命是库布其模式的逻辑前提,自主创新是库布其模式的坚实基础,产业集群是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支撑,共治共享是库布其模式的根本动力。
此种同步可能出自使命感,但更出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宿命”。
声名远播的治沙企业亿利集团,崛起于沙漠深处的一个小盐场。其负责人王文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接手小盐场时,初始目标并不是种树治沙,但他为了保护盐场不被风沙所吞噬,不得不作出治沙的决策,为此专门成立了27人的林工队,并从每吨盐利润中划拨5元作为治沙基金,近乎利润的一半。那是他签署的一号厂长令。
后来杭锦旗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和企业共同发起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一开始也没想过要治沙,等到发现路基总是被风沙湮没,不得不再次决定,沿公路两侧向外种树……
要么亦步亦趋,要么寸步难行,生态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之“宿命”,由此可见一斑。在库布其沙漠,生态恢复、经济建设、脱贫共富,三个故事根本就是一个故事,库布其实现精准扶贫的坚实基础,正是多年来生态恢复、经济建设所夯实的。
正因为库布其模式这一特殊存在,评估库布其生态、扶贫事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洞察其产业趋势。那么,库布其下一个产业突破点究竟在哪呢?
整体看,一二三产均有不俗潜力,也都各自面临瓶颈。例如种植业和养殖业,随着生态恢复,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大,但终究要考虑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又如制造业,资源丰富,但既要考虑生态环保,也会受到物流成本影响,利润空间有限。
哪一种产业才能将库布其比较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呢?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看,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经济,及文旅康养产业,非常适合。尤其是前者,库布其堪称得天独厚。
事实上,《大漠流金》一书也留下了重要线索——亿利集团在库布其规划了一座吉瓦级的光伏基地。2011年以来已建成710兆瓦,实现光伏治沙约4700公顷(47平方公里),年发电量约12.5亿度,帮扶了57户贫困户。在库布其布局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远不止亿利一家。三峡集团等实力企业也在积极运作之中。
再来看看整体形势——
其一,中国的光伏产业从2010年至2018年历经了从热潮到低谷的动荡,完成残酷洗牌;自2019年起,在“节能减排”“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已焕发第二春,从业者日趋理性,光伏产业正当其时。
其二,库布其光照时间年均达3100小时以上,属于I类太阳能资源地区,“原料”之充足,非一般地区所能比。
其三,数十年来,已有不少企业先行先试,完成了包括穿沙公路在内的重大基建,同时,通过治沙形成了基本的生态屏障,并储备了数量可观、成本低廉的产业用地,极适合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
其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类似“生态光能谷”这样的光伏治沙一边可以增加碳汇,一边可以减少排放,一增一减双轮驱动,效率非常高,可大大加速战略目标的实现。
所以,今时今日的库布其已占尽发展光伏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占据新能源经济、碳中和及共同富裕的制高点。未来库布其光伏项目铺到哪里,生态必然就能恢复、巩固、升级到哪里,共同富裕就会更大概率出现在哪里。目前,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库布其沙漠正在由逐年添绿中增加一抹新蓝,更可每年向外输送绿电410166.92万千瓦时。
该项目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近120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25.06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1.26万吨,可修复治理沙漠10万亩。该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标志着我国“光伏+治沙”生态综合治理进入新阶段。项目建成后,该区域沙漠植被覆盖率有望由不足3%飞升至60%以上,将有效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综合提升碳中和贡献水平。
按此情形发展,不出30年,库布其将成为中国新能源经济重镇;光伏产业也将成为库布其生态恢复、人民幸福的终极武器。那时节,我们再一次拜读《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或许将不满足于赞库布其是“希望之地”,更会惊叹一声它已“王者归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