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政策研究与企业财务应对

   2022-05-17 《中国石化》杂志 2022年第5期

63

核心提示: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巨大产业结构转型,碳减排将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碳交易体系将不断完

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巨大产业结构转型,碳减排将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碳交易体系将不断完善,同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机遇。在经营成本预期上升的情况下,企业要加快转型发展速度,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参与碳交易集中管理模式研究。企业财务部门要从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投融资等方面提前部署安排,降低碳交易成本。

碳交易政策的发起与我国承诺

1997年,全世界14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京都议定书》,明确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控制额,会议设计并公布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从2018年开始,许多国家陆续作出碳中和承诺并把阶段目标设定在2050年。

我国是《京都议定书》和《巴黎气候协定》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当前,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6.7%,实现目标任务任重道远。

碳交易市场建设

引导企业碳减排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实施碳税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

碳税是通过税收手段,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目前,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政策。实施碳税政策有三个优点:一是见效快,通过快速挤压碳排放企业的利润空间倒逼其减排;二是实施成本低,主要依托财政税收体系实现,无须新设机构;三是可以实现政府税收再分配,推进低碳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实施该政策的缺陷是,碳税与环保税、消费税等现行税种功能重叠且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减排引导效果有限。在我国“十四五”税收安排中,未出现碳税的相关表述。

碳排放权交易(ETS)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支付一定金额从卖方获取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模式。全球现有29个碳交易所,交易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排放量的9%,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预计碳交易量占比会超过14%。ETS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减排效果具有确定性。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额,减排成果更直观、明确,无须其他中间变量传导。二是通过价格手段倒逼企业减排,具有较完备的价格补充机制。在常规配额交易基础上,可以开展配额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进一步提升市场配置效率。三是促进跨境减排协调,通过不同ETS间互联互通形成跨国(区域)的碳排放权市场,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化减排。ETS的主要缺点是碳交易市场设计难度较大、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当前,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总额为2145亿美元,比上年上升34%,其中欧盟碳交易占比为87%,美国碳交易占比为12%。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正式运行,2017年,在全国范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首批将电力行业纳入交易范围。“十三五”规划明确了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水泥)等八大行业最迟2022年内全部纳入碳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截至2021年6月,我国7个交易所碳配额历史累计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平均价格23.7元/吨。机构预测,我国未来发放碳配额总量在60亿~90亿吨,配额交易量有望升至240亿~360亿吨。为避免挤占制造业利润,实现碳达峰的10年间,我国碳价预期维持相对较低水平;但2030年之后,碳价预计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持平。

企业财务如何积极面对碳交易

一是完善碳交易财务制度体系。制定碳交易财务管理办法,强化碳交易预算牵引,将碳排放预算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节碳降本。碳交易有关企业要按照碳排放分解指标,结合碳交易履约期和配额盈缺情况,合理测算配额采购量,将采购成本体现在年度效益预算中。要将碳排放纳入成本管控,在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测算中将碳排放成本纳入管控范围。

二是严格碳交易会计核算。2019年,财政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重点碳排放企业在购入碳排放配额、使用配额履约时的账务处理原则。随着碳交易逐步频繁,企业会计核算要准确识别企业发生碳活动的对象和要素,将碳资产和碳交易合理嵌入会计核算体系,系统地披露企业的碳交易会计信息。

三是加强碳资产盘活优化。碳交易管理的核心是对碳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财务部门要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建立完善碳资产管理制度,积极参与企业碳排放集中交易平台建设,从碳排放盘查、履约流程管理、碳配额交易管理等角度,进一步规范碳资产全过程管理,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是利用绿色金融拓宽融资渠道。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根据央行数据,2021年至2030年,每年需要2.2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通过资本市场发行低碳债券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新方式。企业财务部门要借助碳减排的转型契机,持续优化融资渠道和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助力企业减排降碳。

五是加大碳政策研究力度。企业要培养相关业务人才,积极参与政府、行业协会碳相关规范、标准和方案的制定。要加强与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的沟通,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努力争取对企业有利的政策。

六是筑牢碳交易风险底线。随着碳交易在我国逐步深入开展,碳交易模式将从现货交易提升为期货交易,企业财务部门应提前做好碳现货、碳期货内外部交易风险防范,配套出台风险防范手册,监控交易关键指标,确保碳交易全程受控运行。(龙新文 徐宽 单位:集团公司财务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