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2022-06-08 中国经济网

67

核心提示:近日,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

近日,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18%左右;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86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7%,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是2005年的94倍,发电量是2005年的91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2.5%左右,比2005年翻了一番。

尤其在近一段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更是发展迅速。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8.4%;截至2020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7.5%。当前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通过《规划》的发布,可以预测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持续繁荣发展阶段。

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自然界中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加速增长。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相关报告指出,尽管面临短期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瓶颈的不利影响,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仍增长6%,即新增295吉瓦。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和欧盟驱动,中国光伏发电新增53.13吉瓦、风电新增46.95吉瓦,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36吉瓦、增幅近30%。据预测,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增长至少8%。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寻求清洁能源替代是必然之举,不仅利于长期能源安全保障,更利于刺激经济绿色复苏。目前一些国家正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如欧盟在其复兴计划中表示,将进一步放宽对成员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限制。法国此前提出“法国2030”计划,将继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占比。

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一方面基于气候变化、加速清洁能源替代的共识,得益于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日渐成熟,成本相对日益上涨的石化能源竞争优势凸显。据国际能源署最新能源成本报告,可再生能源仍是全球大部分地区新发电项目最便宜的选择,在成本效益方面可能已经永久超过了天然气;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大幅增长,再加上不断提高的效率,正在推动规模经济并降低成本。

有观点指出,成本下降是清洁能源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在过去的十年中,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下降了89%,而陆上风力发电的价格下降了70%。据预测,未来可再生能源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可以分析,在成本优势与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清洁能源将持续繁荣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力来源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以及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可谓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是人类社会自我变革求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规划》发布正当其时,对于一个人口以及经济体量均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来说,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正是我们面临的极其重要命题。

据《规划》,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不动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巩固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新能源发展,既有利于确保能源稳定可靠供应,又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中华工商时报 何翠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