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国际石油回眸(组图)

   2008-02-01 石油石油

136

  2007悄然远去,回首这一年,世界石油市场形势风云突变。油价飙升、欧佩克扩员、石油美元贬值……国际能源秩序悄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能源形势的每一个变化都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剧烈影响。同样,世界能源形势的变化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石油污染、绿色能源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越来越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

  请随我们共同回眸2007年国际石油,并从中管窥2008年世界石油格局的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报国际周刊编辑部

欧佩克对国际能源市场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2007年11月13日,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前右)出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国际石油展。

石油价格涨至历史新高给民众带来了直接影响,驾车族首当其冲。2007年10月1日,无铅汽油平均价格涨至每升99.9便士,令英国莱斯特郡阿士比的加油员忧心忡忡。

2007年12月11日,韩国士兵、警察以及志愿者在忠清南道泰安郡的海滩上清理油污。该地区因油轮被撞造成的泄漏原油污染。

华盛顿州已成为美国生物柴油产量最大的州。图为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生物柴油制造商Imperium Renew-ables的Grays Harbor工厂。

世界石油储量快速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油气需求不断增长,国际油气价格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刺激了国际石油公司不断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大油田不断发现,世界石油正进入一个储量增长的高峰期。

  持续高企的油价促使世界大石油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更快更好地发现大油田。石油投资风险性很大,高油价促使石油公司更高地投入。世界大油田的发现仍在继续,不仅在中国发现大油田,在巴西、沙特、伊朗屡有发现。

  伴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油气发现取得重大成果。2007年以来,世界各地先后发现储量比较大的油田:西班牙石油企业雷普索尔公司在北非产油国利比亚发现了一个总储量达16.21亿桶的大油田;伊朗在西南部的胡其斯坦省新发现储量高达20亿桶的大型油田;挪威海德鲁石油在利比亚Murzuq盆地发现大型石油储备,初步预测可采储量为4.74亿桶;巴西在大西洋发现石油蕴藏量达80亿桶的大油田。

  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过去认为找不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也可以在相同的储量下获得更多的石油。随着油气价格持续走高,过去那些边际油田开始盈利,特别是在油田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国家,大石油公司更容易开发这些油田。钻井技术不断进步也使国际大石油公司能够开发那些过去难动用的储量。

  石油,在给人们失望的同时,也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国际油价屡创新高

  如果要评选本年度使用率最高的词汇,那么一定会是油价,因为如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渗透着油价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中东局势、美国次贷危机、国际期货、国内A股……太多的名词伴随着今年油价的动荡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回顾2007年国际油价的变化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油已经被我们依赖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2006年底,在欧佩克组织宣布将于2007年2月1日开始减产之后,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升过每桶62美元价位,此后,稍有下跌。6月,受美国炼油厂产能意外下降、夏季用油高峰在即以及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转而走高。

  多重因素影响下,纽约7月份原油期货报每桶68美元,也创下2006年9月6日以来的收盘新高。自此之后,国际油价彻底向廉价时代告别,取而代之的是迎来了“大跃进”式的价格窜升。71美元、73美元,直到原油价格推升至78美元每桶,达到创纪录高位。

  11月7日,注定是世界石油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一天,国际油价突破每桶98美元关口,最高报价每桶98.62美元,刷新历史纪录。此后,油价持续高位震荡。

  原油需求旺盛而供应偏紧、美元大幅贬值、一些产油国地缘政治形势紧张,以及投资者投机炒作等,是推高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因此,2008年,油价仍可能突破每桶120美元大关,但如果中东紧张局势缓和,美元贬值止步,油价可能会回落到每桶60-70美元。

石油国有化风起云涌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越高,人们的思维就越趋向民族主义。今年以来,世界原油价格高烧不退。在人们还在为油价忧心忡忡的时候,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国有化浪潮愈演愈烈。这一现象似乎在印证这句话的正确。

  油价高企使资源拥有者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私营石油公司成为资源的寻求者,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在资源优势和产量领先的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将成为世界石油舞台的主导力量。

  2007年5月14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称,委内瑞拉已将石油钻井平台的控制权从跨国公司手中收回,从而开始了新一波的国有化浪潮。与此同时,玻利维亚国家能源公司YPFB表示将控制该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销售。

  目前,国家石油公司掌握的探明储量已超过了探明总储量的80%,而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探明石油储量还不到总储量的10%。跨国石油已经不能同国家石油公司相抗衡,但国家石油公司需要学习跨国石油公司先进的管理手段和项目管理模式。

  未来,国家石油公司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跨国石油公司能否东山再起,世界为之瞩目。

石油美元持续缩水

  美元币值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自2006年以来,美元进入了全面下跌阶段。以人民币为例,从今年年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5%。由于长期以来石油出口主要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贬值导致石油出口收益大大缩水。

  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的实际价格下降,因此各种国际石油组织已正在讨论应对美元贬值的方法。欧佩克国家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早前承诺的“油价连续20日高于28美元时启动自动增产机制”,转而倾向于将油价控制在价格带的上限。

  3月20日,伊朗成立了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俄罗斯也将在圣彼得堡成立以卢布为计价单位的俄罗斯石油交易所。

  在1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欧佩克第三次首脑会议上,围绕是否改变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做法引发了争议。伊朗和委内瑞拉建议欧佩克取消原油价格与美元挂钩,以一揽子货币取代,但这项提议遭到沙特等其他欧佩克成员的反对,认为此举将使美元更加走弱,而美元继续走弱将使其石油美元财富大幅缩水。很多欧佩克国家的领导人都建议,欧佩克国家应该推出属于自己的新货币。

  美元能否保住自己多年的地位,它将何去何从,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欧佩克加速扩军

  2007年,对于欧佩克而言是发展壮大的一年。年初,安哥拉成为欧佩克新成员国,使这个组织35年来首次扩军。在11月18日召开的欧佩克第三届首脑峰会上,厄瓜多尔又正式重新加入了欧佩克,至此,欧佩克成员国总数达到了13个。

  欧佩克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0%,因而其原油生产政策及发展动向对国际市场油价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这些新成员国的加入使欧佩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进一步增强了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

  正如欧佩克网站上宣告的那样:欧佩克的使命,是协调与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消费者得到充足的、经济的和持续的石油供应,生产者拥有稳定的收益和投资者获得合理的资本回报。

  然而,石油带来的巨大利益多年来在不断地推动国际石油生产格局发生变化,这一使命在当前由于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的不断提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欧佩克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该组织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掌控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

  正是在面对多重压力的背景下,欧佩克决定增加成员以增强自身实力。随着这两个新成员国的加入,欧佩克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国际间石油合作加速

  2007年,是世界各国能源合作加速的一年。实现和能源生产国的合作,将给全球能源价格带来显著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当前该地区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价格安全无疑符合该地区能源消费各国的共同利益。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能源合作的国际性会议陆续召开,如2007东北亚石油经济论坛、2007国际甲烷市场化大会、六方会谈经济与能源合作会议等等,都在向关注世界能源合作的各界人士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在不断加速。

  谋求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利益诉求点,消除猜疑和增加信任,成为能源消费国之间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基石。除开展和能源生产国之间的合作之外,各国更注重开展与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多双边国际能源合作和对话。

  世界各国加强能源政策磋商和协调,有利于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增加供应,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和多元化,保证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维护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的能源需求得到满足。

  2007年,世界各国通过携手努力,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和输送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国地区的局势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畅通,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

极地能源开发成热点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缺乏,地球上寒冷的南北两极能源开发渐渐成为很多国家争夺的焦点。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两极地区冰层融化,开发两极自然资源的设想已经变为可能。极地的富饶也让很多国家垂涎,极地能源开发正不断成为新的热点。

  由于地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各国针对极地的“圈地”运动也在或明或暗地紧张进行。一边是环北冰洋五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正酣;而另一边一些国家染指“资源宝库”南极大陆的欲望也与日俱增。

  从表面上看,两极地区领土争端源于一些国家间始终存在争议的领土纠纷和某些国际条约中的漏洞为一些国家所利用,但其更深层次原因则源于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激烈争夺。在七大洲中,没有哪个洲像南极这样“从头到脚”处处是资源,而且资源量常常要以天文数字来计量。

  经过近百年的科学考察,北极早已不再是冰天雪地的代名词,这里是地球上仅存的极具开发价值而又尚未得到真正利用的多彩世界。

  除此之外,非洲地区也掀起了石油开发热。近几年来,非洲产油国在保持政局稳定的同时,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开发石油资源,实施对外油气合作多元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目前,不仅欧美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增长很快,发展中国家石油公司也通过风险勘探等形式积极介入非洲石油市场。

绿色环保领石油界潮流

  “绿色能源”是指那些燃烧时对大气没有污染的能源。随着人们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在大力提倡、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提倡使用绿色能源,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对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受到石油界的重视。

  环保节能是当今社会能源利用与发展的主题,开发清洁、环保的“绿色能源”已成为全球现在及未来关注的一大焦点。

  绿色产业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仅仅在南美洲,绿色产业市场规模过去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5.5%,远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率。

  2007年,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世界首座绿色环保加油站在美国洛杉矶建成,西方各国前几年推出的双动力的概念车陆续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现在国际车展中最引人注意的产品。

  2007年,石油界追求绿色环保,一方面体现在更加注重生产环节的安全和环保。另一方面则是努力为用户提供更高清洁标准的石油产品。

油轮事故带来生态灾难

  2007年,是海上油轮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海上生态环境饱尝风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挪威、黑海和东海相继发生油轮事故。一次次油轮海难事故,严重破坏着海洋脆弱的生态环境,油轮泄漏事件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2007年11月11日,黑海海域遭遇罕见特大风暴,五艘货轮沉没。其中一艘俄罗斯油轮断成两截,外泄重油多达2000吨,对该海域造成多年未见的生态浩劫,黑海的生态环境在未来10至15年内都无法恢复。2007年12月12日,挪威北海一油田当天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约4000多立方米原油流入挪威北海。这是挪威石油史上第二严重的漏油事件。

  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后,回收原油及清理海滩都极其困难,想回收超过20%的原油都是徒劳的。最终,大部分石油要不留在海滨,要不和海底沉积物、海床结合,要不蒸发到大气中,给海洋及生物等留下永久的伤痕。

  油轮事故在加速一些珍贵的生物灭绝。有生态学家认为,燃油的泄漏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一些珍贵物种可能会从此不复存在。船舶由于事故的原因,漏出的无论是原油,还是燃料油,在海上扩散,都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方面甚至对旅游等其他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必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从诸多油轮事故的背后,不难看出石油运输的频繁。这足以说明了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如此强烈。

各国关注新能源开发

  进入2007年,世界各国在大力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同时,还不断把触角延伸到对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登堂入室。海湾富油国开发新能源最为典型,从报道中不难发现,海湾富油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新能源在未来能源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发展新能源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石油价格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能源政策的支点转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替代能源的开发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

  作为传统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终究有一天会枯竭和耗尽,既便是富油大国也会“坐吃山空”。2007年,面对传统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制定和研发新能源战略。

  世界各国都关注新能源开发。尼日利亚计划建设15家生物乙醇工厂,莫桑比克启动非洲最大的乙醇生产项目,瑞典建立100多个生物沼气站,巴西以甘蔗为原料大力发展乙醇燃料,美国能源部制定了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计划。

  世界能源委员会的报告中称,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商机将达2万亿美元,很多国际机构预计,未来的3至5年,绿色能源产业每年将有20%的持续增长力。

  国外开发利用新能源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虽然各国的情况不同,但面对传统能源危机,一定要有研发新能源的战略眼光和紧迫感,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