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能源:关键在于科学替代

   2008-02-01 石油石油

106

     发展前景看好

  当历史的年轮碾过2007,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高涨牵动了世界的神经。面对每桶突破100美元的油价,人们再次把目光转向了替代能源。在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运用了非市场手段,通过政策来扶持替代能源项目。瑞典全国推广清洁能源,法国生物燃料生产激增,美国计划将生物乙醇产量提高到目前的5倍……油价上升刺激了人们对替代能源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加快了各国开发替代能源的步伐。在我国,国家发改委三年前批准的4个燃料乙醇生产项目,目前年产量已突破120万吨,超过了整个欧盟的总和,仅次于巴西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替代能源主要是指石油替代,包括煤基、生物质基等替代液体燃料,如煤炭液化、煤基醇醚及生物液体燃料等。这些产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煤炭、生物质。有的可以直接替代成品油,有的可按一定比例调配入成品油中应用,既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又能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发展替代能源在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不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权宜之计,而是支撑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它既是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国家发改委2006年8月份就公布了《中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概述》,称已将发展替代能源列入“十一五”规划,目前我国替代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耗的7%,2010年将达到10%,2020年则要达到15%。

  问题不容忽视

  替代能源发展之路充满坎坷,在各种项目上几乎都有争议。

  煤炭液化是重要的石油替代能源,不过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发展煤制油,分歧历来就很大。已经和将要上“煤制油”项目的企业认为,中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而石油资源则相对不足,将煤炭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是很有必要的。从技术上讲,“煤制油”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条件,从经济上讲,只要油价不低于每桶40美元,“煤制油”就大有前途,在国际市场上都有竞争力。但是有关能源专家却表示,“煤制油”加速了煤炭消耗,能源转换效率也未必高;其次排放温室气体也很多,对环境影响很大,所以目前不宜大面积推广,只能作为示范项目。

  将玉米等粮食深加工成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去年10月2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琼·齐格勒猛烈抨击生物燃料导致全球粮食价格猛涨,将粮食转化燃油行为视为“反人类罪”。话说得这样重,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油取代全国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质产品取代石化原料制品的25%。到2050年,生物质能源占总能耗的50%。其他美洲国家也被乙醇热所感染,古巴、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加拿大等国都不惜投入重金搞大规模生产,加拿大惊呼本国生物质行业落后于美欧和日本,大力调整政策欲迎头赶上。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2005/2006年度,美国燃料乙醇工业消费玉米4072万吨,2006/2007年度这一数字上升到5461万吨,而该年度预测数据将达到8128万吨,约占其总产量的1/4,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燃料乙醇的扩张引发全球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玉米价格扶摇直上。国际谷物理事会预测,2007/2008年度玉米库存预计为8600万吨,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500多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在这种背景下,将粮食转化为燃油行为视为“反人类罪”也在情理之中。

  我国可耕地少而人口众多,粮食更为宝贵。全国玉米年产量在1.45亿吨的水平,相对于饲料与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供需紧张的阶段。2010年,我国很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决定了中国没有过多的粮食用于深加工,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盲目扩张,是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替代能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充分考虑替代能源对各方面的影响,力求减少乃至消除各种不利因素,替代能源才能走上发展的正途。

  还是要科学发展

  替代能源是科学发展的产物,更应该走科学发展之路,做到科学替代。

  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这些要求出发,对替代能源项目一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和规范发展。

  煤制油在我国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还存在技术和工程放大风险。煤制油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如果盲目发展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据悉,目前全国计划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已有数千万吨,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明确规范管理,对未经国家批准违规在建的煤制油项目,国家将不予核准。

  就生物质基替代能源而言,就要逐步摆脱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走出一条“非粮”的燃料乙醇路线。我国有关企业和科研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红薯、木薯、甘蔗、甜高粱等分别被用来做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尚未过关、生产成本高、原料难以保证稳定供应等问题,还没有成功地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何况,用上述作物代替玉米虽然可以做到不与人争粮,但却做不到不与粮争地。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乙醇原料的根本出路。目前全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约有7亿吨,其中作为农村燃料及饲料消耗2亿吨,其余大多遗弃或焚烧。从理论上来讲,若将这5亿吨用来生产乙醇,可生产乙醇7000万吨。加上木材工业下脚料、制糖、造纸工业下脚料和城市废纤维垃圾,理论上可生产乙醇8500万吨,远远超过全国汽油年消耗总量。开发以秸秆纤维为原料生产乙醇的产业化技术,替代粮食原料生产乙醇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重点研究的对象。玉米、小麦、木薯等粮食富含糖,因而生产燃料乙醇时的发酵比较简单。而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最大的技术难点就在发酵环节。纤维素酶的成本能否下降,是纤维素乙醇能否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人们期待着纤维素乙醇开发早日实现突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