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朝“氢”布局

   2022-09-02 中国经济网

59

核心提示: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6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21.6%,保有量突破1100万辆。与此同时,新能源商用车也开始崭露头角。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保持快速上涨,销量同比增长60.4%。据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轻卡的渗透率约为30%,中重卡的渗透率约为25%。

作为下一个风口,包括氢燃料电池车在内,新能源商用车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

道路货运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卡车则承担了我国七成以上的运量,也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国内汽车保有量为2.75亿辆,其中,以卡车为主的载货车辆约为2997万辆,占比虽然只有10.9%,但是这10.9%的载货车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了全部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6%,且这10.9%的载货车辆排放的PM污染物占了全部汽车排放PM污染物的80%。也就是说,1辆柴油重卡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306辆乘用车。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以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要达到40%左右。

由于污染排放量大,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传统燃油重卡亟须进行新能源转型。当前,比亚迪、吉利、宇通、安凯等多家商用车企业均开启了新能源转型之路。

据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副总裁郭磊介绍,新能源重卡最大的优势是清洁环保、经济高效。以吉利商用车近日发布的远程M7电动搅拌车为例,它应用于商砼场景,纯电动力满足城市建设清洁低碳的要求,与车辆配套的智能换电站可以在3分钟至5分钟内快速完成换电,换电站和电池储备根据车队运营规模定制,配合车辆搭载精确定位和车联网系统,大幅提升了车队整体运营效率。

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场景正在持续落地。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周报》显示,上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已与三一重工、启航汽车、苏州金龙启动战略合作,协力共创氢能车的研发生产。

为专注新能源商用车的产品研发,吉利新能源商用车还成立了星瀚工程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重卡事业部副总经理、星瀚工程院副院长孙秀芹表示,未来研究院将以“1、2、3、N”为研发战略(三种绿色能源、应用于两类整车平台、通过一套模块化系统设计柔性组合、精准应用于N个客户使用场景,实现“低碳与零碳”重卡产品落地),通过节能、补能和储能三种解决方案,实现“低碳与零碳”重卡500km、1000km运营核心竞争力。

“未来,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在组建星瀚工程院的基础上将推出星河动力群,力争2026年实现换电(增程换电)重卡5万台、甲醇重卡5万台的销量目标。”郭磊说。

当前,全国多地正紧锣密鼓推进商用车新能源化,市场或将延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早期的政策驱动路径。《江苏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车辆、出租汽车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0%;《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年)》表示,将探索在公交、市政、公务、港口、物流等领域拓展新能源汽车的换电应用场景;合肥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公共领域电动化推广应用;《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则提出,要加快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泥头车的推广……

业界认为,较之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目前已形成低碳混动、智能电动、补能换电、灵活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等多赛道竞争态势。

据罗兰贝格商用车前瞻技术趋势白皮书介绍,目前新能源商用车最有可能会通过换电模式来解决续航和补能效率短板,而未来一段时间则会呈现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其中氢燃料电池是长期趋势。(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