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创新发展 综合能源服务师新职业应运而生

   2022-09-20 光明网

105

核心提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在确保人类社会能源可持续供应的同时减少用能过程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在确保人类社会能源可持续供应的同时减少用能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3060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控制碳排放。打破原有各能源供用(如供电、供气、供冷/热等)系统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和独立运行的既有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对不同能源供用系统进行整体上的协调、配合和优化,并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综合能源供用系统,是实现社会用能效率最优,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实现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为满足多元供给保障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催生综合能源服务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对传统能源服务提出了转型的挑战。

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409号),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到“综合能源服务”字眼。2020年10月,国家能源局明确表示将综合能源服务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和引导,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积极有序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是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对于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我国也从多个行业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政策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

2022年1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指出,完善市场化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育多元竞争的市场主体,严格售电公司准入标准和条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售电业务,发挥好电网企业和国有售电公司重要作用,健全确保供电可靠性的保底供电制度,鼓励售电公司创新商业模式,提供综合能源管理、负荷集成等增值服务。

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积极发展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提效、降本降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涉企服务,打通堵点,为分布式发电就近交易、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综合能源服务,在能源体制变革、“碳中和”目标明确、技术发展等背景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2020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为5875亿元,预计到2025年可以达到1.2万亿元,2035年市场规模进入成熟期,预计市场规模达到1.8万亿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要求的不断加强,对综合能源服务相关的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加强,需求在不断增大。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18个新职业中,“综合能源服务员”就被列入其中。新职业的公布,有助于提高该领域的职业化水平,有利于该领域职业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职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或将驶入“快车道”。

2022年7月,为了培养一批了解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能源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并熟悉掌握能效诊断与综合能源设计主要内容、方法及流程,掌握能源管理设备的运维管理技术,为企业节能增效,降低节能项目实施风险提供专业人才保障。中国节能协会联合中企工培(北京)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特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师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训及考试工作”。

综合能源服务师是指从事客户用能情况诊断,综合能源方案策划,并组织实施和运维管理的专业技能人员。

综合能源服务师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训项目,是通过多方论证,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要求,结合市场企业真实需求,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的课程大纲和教学体系,真正做到让学员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相关企业机构所需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节能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经民政部注册的节能领域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业务范围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和社会节能等领域。协会一直以来主要围绕节能减排,从事节能政策研究、标准制定、节能监测、节能技术评估推广及节能领域的相关培训与咨询等方面工作。在政府和行业、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目前,我国能源发展已进入了全新阶段。综合能源服务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且在政策、技术、市场的推动下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节能协会综合能源服务师专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为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也为想要进入这一行业或想提升专业技能的相关人员提供有效智力支撑。(柯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