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无极县玉米缓控释肥料示范田的测产数据表明,在等量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比施用传统化肥亩产量平均增产12.7%。图为农民看到丰收在望的玉米喜笑颜开。(本报记者 张育 摄)
5月15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金正大集团挂牌。该中心是国家科技部2009年组建的首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也是缓控释肥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背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热议:化肥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内上上下下都在为限产压库伤透脑筋。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该行业的结构调整,为的就是遏制产能过剩。这时候国家如此大力支持缓控释肥的发展,寓意何在?
获种粮大户认可:后期效果尤其好,不脱肥、不渗漏、减少施肥次数
CCIN记者在金正大等缓控释肥生产企业的帮助下,采访到河北、河南、辽宁的几位使用缓控释肥的农户,发现缓控释肥增产、不用追肥等特性已得到农民的认可。
“俺村有个小伙儿爱看科技方面的报纸,三四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缓控释肥挺好,就买了几袋,一用确实不赖。于是我也买来用,感觉尤其用在玉米上效果特别明显,后期不用再追肥,而用普通肥还得再追两次肥,并且比用普通肥每亩增产150斤左右。”河北省衡水冀州市西王镇西吕津村农户金秀智告诉CCIN记者,他家有18亩土地,一年两季,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村里现在用的农户不少。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好也传得快、赖也传得快。”
辽宁省灯塔市五星镇农户赵功达是当地种田大户,承包了近400亩地种玉米。“我的一位朋友去年从报纸上看到这种肥料,然后就告诉我了。缓控释肥价格比普通肥贵一些,但东西确实好。”他说,当时感觉缓控释肥太贵,1袋80斤的缓控释肥售价140多元,而1袋100斤的普通复合肥也才卖140多元,1吨肥差价700元。“所以当时欠了缓控释肥经销商1万多元,说好如果看到效果才付钱。结果发现它的用量非常少,一般化肥用量1亩都在100斤以上,而缓控释肥施80斤就够。我用80斤,别人用100斤,还比他们增产10%。如果他们也用80斤,我就得比他们增产30%。最后总账算下来,感觉缓控释肥其实并不贵。”
他还告诉CCIN记者,去年8月份,当地有27天没下雨,别人的地旱得厉害,但他的苗就没旱着。“这肥抗旱。今年我们村一半以上的农户都跟着我用这个肥了。一听说肥好,都跟着用。我们是靠地吃饭,不好的话白给我们,我们也不会用。”
河南省濮阳西辛庄村农户常朝忠也说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对新型种植方法一直比较重视。2000年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个肥,觉得比较先进,就买来试着用用。我用的时候别人还很少用。”常朝忠自己作了对比实验,他有8亩地,5亩用缓控释肥,3亩用普通肥。“据我观察,缓控释肥后期效果比较好,不脱肥、不渗漏、利用率高,还减少了施肥次数。用缓控释肥的5亩小麦比用普通肥的3亩小麦亩产量也要高一些。”
采访中,CCIN记者了解到,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在推广缓控释肥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据这些企业反映,一开始推广时农户都不认可,为了打开市场,企业想了很多办法,如企业的农技师、销售人员甚至经销商都出去讲课,有时是在农户的稻田、玉米地里讲课,晒得汗流浃背。为了吸引农民,晚上还在村里放电影,在影片中插播缓控释肥的宣传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专家在玉米示范田里现场测产。 (张勇 摄)
获专家验证: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环保非常有益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已做了10年的缓控释肥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我在四五十种作物上做过缓控释肥的试验,除了对水稻、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做过试验,还对果树、蔬菜和花卉等高价值作物也做过试验,目前没有发现哪种作物不适合用缓控释肥。”但张民也表示,施用缓控释肥也要考虑成本。他建议,对于大田作物,主要对氮肥进行控释就可以,因为氮肥容易挥发。当然把磷肥和钾肥也进行控释更好,但成本一高,从经济上不划算。对氮肥、磷肥、钾肥都进行控释目前主要用在高价值的作物上,如花卉、蔬菜、大棚作物,还有一些特殊作物,如烟草等。
张民介绍说,因为看到其增产和环保效果很好,农业部在大力推广缓控释肥。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布置了大面积的缓控释肥推广示范工作。2008年有5个省,2009年增加到11个省,2010年扩大到20多个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综合研究的机构。该所土壤化学教授邢光熹接受CCIN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带领的团队在水稻上连续做了3年的缓控释肥和普通肥对比试验,数据显示缓控释肥用在水稻上很有前景。如果水稻亩产上千斤,缓控释肥的用量是普通肥的一半。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缓控释肥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邢光熹指出,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800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65亿千瓦时电,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使劲用化肥。其实,这种用肥是不科学的。拿氮肥来说,几十年来,氮肥用量直线增加,而氮肥吸收率却逐年下降。上世纪60年代,氮肥利用率为61%,70年代下降到41%,目前仅为29%~34%。”邢光熹还指出,我们不能只关注农田的施肥情况,还要注意到果蔬的施肥情况。现在我国果蔬面积已经占到耕地面积的18%,而在1978年,其面积只占4%。现在每亩果蔬的施氮量是粮田的2~3倍。有些地方用化肥用到什么情况呢?像在地上撒了一层霜一样。另外城市绿化带的施肥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容易使病虫害增多,作物减产。山东烟台地区土壤的pH值已经降到了3.8,比原来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据了解,太湖出现的蓝藻与附近农田施用过量化肥有密切的关系。CCIN记者联系到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长徐金益。他告诉CCIN记者,2007年,江苏省制定的太湖污染治理规划已经提出要在农田推行缓控释肥。今年无锡地区要落实这件事。“缓控释肥肯定是我们下一步土肥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打算做两亩水稻的缓控释肥示范,是和中科院合作搞的,看看能不能施一两次肥就适应整个作物的生长过程。”
获企业响应:力争5年建成国际一流研发中心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一批缓控释肥骨干企业,如金正大、汉枫缓释肥料有限公司、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制造有限公司等。其中金正大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军企业,是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该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表示,从2002年起,公司就开始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2006年,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建成投产。目前已形成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的生产能力。
“我们长期致力于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2007年,公司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黑龙江农科院等13个单位签署了试验研究任务书,在全国20余个省建立缓控释肥试验基地。2009年,公司在国内设立院士基金,围绕缓控释肥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研究、推广。”陈宏坤说,公司还在美国6所大学和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共13个试验基地进行研究。
对于CCIN记者提出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何设在金正大这一问题,兼任该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陈宏坤回答道,早在2006年,金正大就在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下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缓控释肥科研、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更为关键的是,金正大这个企业热心于发展缓控释肥,愿意为这一产业贡献力量。
为了整合力量,解决我国缓控释肥总体研发水平较低、研究力量分散等问题,2009年6月,金正大向国家科技部递交了成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请材料。8月,科技部派专家到金正大生产基地进行考察论证。第一轮考察通过后,还有第二轮在北京举行的答辩环节。在40分钟的答辩过程中,金正大以翔实的材料、科学严谨的数据,赢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10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金正大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宏坤介绍说,中心有以下几项主要任务:每年推出8~10个缓控释肥新产品,并将成熟配套的集成化、工程化技术辐射到全国各地;通过技术辐射,金正大将新增两个缓控释肥产业化基地,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充分发挥中心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缓控释肥生产工程技术,进行再创新后,直接与国际研发水平同步;通过承接国家、部门或企业的委托任务,进行科研攻关、技术咨询、标准制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同时,通过向农民提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的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们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中心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宏坤表示。
农民比对施用缓控释肥的小麦与施用传统化肥的小麦在苗泽、长势、根茎上的差异。(黄明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