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诺贝尔家乡的创新之作

   2010-07-30 中国化工报危丽琼

99

 

 

瑞典馆全景

    瑞典,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今年正好是中瑞建交60周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家乡,诺贝尔奖一经设立便成为科学界的最权威奖项;瑞典,一个面积不大的北欧国家,却因其强大的创造力闻名于世。


  在上海世博园C片区,远远地看见一个用银色幕墙装饰、流露出浓浓的后工业时代时尚气息的展馆,这便是瑞典馆了。走到近处,仔细揣摸银色外墙上的不规则排列图形,仿佛另有深意。果然,瑞典参展组委会总代表任安莉女士告诉记者,外墙上小孔组成的图案,是她家乡斯德哥尔摩的地图。在这幅巨大的地图上,她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家的屋顶。


  这个发现,只是以“创意之光”为主题的瑞典馆的一个小小缩影。任安莉女士自信地告诉记者:“在瑞典馆,参观者可以体会到瑞典人的创新精神。同时瑞典馆通过世博会也想让人们知道,创造力可以服务于人和环境。”


  38年前,人类环保之船从这里启航


  进入瑞典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环境挑战厅”。映入眼帘的是5大块立体展板,细细欣赏了一幅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画后,蓦然转身,记者发现,从另一侧看过去,这幅风景画竟然变成了一个垃圾场的画面。这幅“左看右看”不一样的画,采用对比手法,呈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瑞典人在环境保护方面观念的转变和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展板左看是污染治理前的旧貌,右看是污染治理后的新颜。 
   

  第一幅画是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左看是该市的一座垃圾场,右看是垃圾场经过改造,变成了自然公园;第二幅画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容,从一侧看,是上世纪60年代该市污染严重的水域,而从另一侧看,是治理后的斯德哥尔摩运河,人们可以在河中悠闲地游泳、钓鱼;第三幅画是瑞典的森林,从一侧看,是森林被滥砍乱伐以后剩下的光秃秃的树桩,而从另一侧看,大自然又重现出树木茂盛的景象;第四幅画是瑞典哈马比海湾区域的今昔对比,从一侧看,脏乱差曾经是港口重污染的标签,从另一侧看,今天哈马比海湾地区已经建成一个时尚小区;第五幅画,介绍了瑞典楚门湖的变迁,从一侧看,湖泊有机物污染严重,水面铺上了厚厚的蓝藻,而从另一侧看,经过治理的楚门湖已经恢复了洁净,湖面波光粼粼。


  当记者提出“瑞典馆为何选择这个展示主题”时,任安莉女士回答说:“现代工业的发展会给每个国家带来环保问题。我们把这5组画面放在展馆里,是想强调环保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瑞典通过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进一步解释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政府就开始关注环保工作,环保意识开始在社会上得到普及。瑞典国土面积很小,瑞典人很尊重自然,与自然有着十分亲近的关系。尽管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发展,但发展绝不能建立在人对大自然的损害上。”


  在瑞典,环保被很多人当成事业在做,不少瑞典企业家都认为环保治理是一门很好的生意。是怎样的吸引力让公司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瑞典政府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任安莉女士说:“要找到解决方案和实现环保的目标,需要很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导,二是企业的愿望和积极性,三是个人要努力去参与,多方合力才能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据瑞典的《世界废弃物观察》杂志介绍,在瑞典,地方政府其实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买家,而这样的好客户更能激发企业开发更好的产品。地方政府对大部分的废弃物、供水、污水、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负责,在不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上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瑞典政府和企业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良好的合作是研发具有竞争力技术的基石。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期,瑞典政府仅通过国家环保局就给予地方政府及其环保工程补贴了20亿瑞典克朗,占同期政府公共投资的20%以上。在国家政策倾斜与各方支持下,瑞典的环保产业迅速发展。任安莉女士告诉记者:“环境治理的投入是很好的投资,而不只是增加成本。从1996年至今,瑞典的碳排放量减少了18%,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5%。目前瑞典在能源利用、水源供应、空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方面拥有众多的知名公司,他们对专业环保问题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瑞典,环境技术在工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8年,瑞典环境技术工业总产值超过1350亿瑞典克朗,其中出口产值达到370亿瑞典克朗。而废弃物管理和回收再利用,是环境技术工业的最大组成部分,产值接近520亿瑞典克朗,出口产值接近110亿瑞典克朗。


  的确,瑞典在环保方面是十足的先锋。经瑞典政府提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会议,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球环境保护的航船从斯德哥尔摩启航。


  尽情地玩和“诺贝尔意识”


  瑞典馆的“创意之光厅”展示了瑞典为世人所熟知的各项发明创造。贮存、配送液体食物的利乐包装,30亿人正在使用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著名免费网络电话解决方案Skype,还有自动取款机、电脑鼠标、局部麻醉剂、透析疗法、安全火柴、活动扳手、拉链……它们都出自同一个地方——瑞典。200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创新时代的欧洲》,公布了“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行榜,瑞典取代美国位居榜首。

 

瑞典参展组委会总代表任安莉女士向本报记者介绍瑞典人的创新精神。
 

  在“创意之光厅”,记者还发现了为人所熟知的硝化甘油安全炸药,这正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的发明。诺贝尔立遗嘱将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的利息用于设立诺贝尔奖,自1901年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科学界的最权威奖项。瑞典也因为诺贝尔伟大的遗嘱而受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来到瑞典,瑞典成为科学家实现梦想的乐土。面向全球的诺贝尔奖使瑞典的创新更具国际化的视野,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在更广的范围内茁壮成长。后来,瑞典的创新不仅在技术上胜人一筹,并且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工厂、研发及营销机构以燎原之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


  在与瑞典馆工作人员交谈时,他们自豪地告诉记者,诺贝尔先生是创新精神的典范,同时每个瑞典人骨子里都会有创新的意识。任安莉女士进一步解释说:“瑞典人的创新精神主要缘于两方面:一是由于瑞典国家很小,所以我们一直有团队精神,我们必须合作,才能做出伟大的东西;另一方面瑞典历史上一直有很多的发明和创造,很长时间以来,瑞典的教育制度也能支持创新精神的产生。瑞典创新精神一部分是诺贝尔精神的传承,最重要的还是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意识。”


  走出瑞典馆,耳畔传来一阵一阵孩子们的欢笑声,一群小朋友在瑞典馆的小型游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从这馆外的儿童游乐园,到馆内纵贯展馆的超级滑梯,再到那超级大秋千,游客们在瑞典馆的参观简直就是一个放开手脚去玩的旅程。难怪任安莉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游客不是严肃地在这里看展览,而是在这里尽情地玩。所以我们安排了滑梯、秋千,门外广场上还有一个瑞典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关心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完成任务,同时也保持个人自由。因为他们是我们保持创造力的来源和未来。”


  参观瑞典馆,可不能用“看”这么正规的动词,在这里,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尽情地玩。创新是件严肃的事情,但只有让人们从中获得快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推广。这或许正是瑞典跻身最具创新精神国家行列的奥秘所在。


  仅仅10年,一座危城转型为迷人之都


  亲身感受了“环境挑战厅”所展示的瑞典在环境治理前后的巨变,记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瑞典是如何做到这些的?接下来,“方案解决厅”可以找到答案。这里展现了瑞典如何采用先进技术解决环保难题,用科学技术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方案解决厅”,我们看到今天斯德哥尔摩市95%的生活垃圾都做到了循环使用或者转化成燃料;斯德哥尔摩连接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热交换系统,负责搜集夜间工业余热或者余冷,供住宅集中供热或者制冷;在斯德哥尔摩,能量循环无处不在——甚至在下水道里的污水也可以用于住宅的供暖和制冷。


  在一块醒目的展板上,记者看到用中英文写着这样一句话:“很多环境污染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环境治理的方案。”还有一块展板直白地写着:“可能你上趟厕所就等于为巴士加油了。”不少观众看到这句话首先会觉得奇怪,继而会点头表示赞赏。因为这里解释说,沼气是最环保的燃料之一,而马桶排出的污物可以提炼出汽车所需的能源——沼气。


  对于人们颇为关心的如何解决城市工业污染问题,马尔默市给出了答案。马尔默馆展示了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如何成功实现转型成为迷人的宜居之地。马尔默市市长伊马·尼帕卢(IImar Reepalu)在给马尔默馆的致辞中说:“20世纪90年代,马尔默的前景看起来非常凄凉。工业曾经是马尔默的支柱,但由于工业企业倒闭,预算赤字巨大,工作机会消失,马尔默正在成为一座处于危机中的城市。但是,这种深刻的危机也给这座城市实现彻底改变、尝试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契机。”


  马尔默首先在瑞典实现了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愿景,从一个工业城市到知识和生态城市的转型由此开始。这种转型是建立在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废物回收、城市规划、水源供应等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仅仅10年,马尔默已经转型成为一个高度迷人且受欢迎的地区。


  看看这部分内容——一座“零污染”垃圾焚烧厂。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在这里经过焚烧处理,满足了马尔默市及其周边地区60%的供暖需求。


  记者还意外地获悉,马尔默馆展示的“明日之城”生态城模式计划将在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获得应用。今年5月12日,瑞典议会代表团访问曹妃甸并出席了瑞典驻华大使馆环境科技中心和中国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举行的中瑞“明日之城”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以瑞典马尔默“明日之城”为模型和参照,双方共同合作将位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西2.65平方千米的区域建设成中国的“马尔默”。

 

 瑞典馆夜景


  链接:瑞典馆其他看点


  看点一:云杉胶合木。瑞典馆入口大厅材料采用瑞典云杉制成的胶合木。这些云杉树龄都超了70年,加工成胶合木后,其强度大于同等质量的钢材,而且这种结构的房屋还具有良好的防震作用。


  看点二:森林图案。瑞典馆十字形通道两旁展示了瑞典森林的图案。参观者在通道中行走,犹如穿梭在瑞典的大森林间。瑞典的森林曾经遭受过巨大的破坏,滥砍乱伐现象严重。但之后,瑞典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每砍掉一棵树,必须种上两棵。现在,瑞典每年的伐木量是1亿立方米,但森林的增长量是1.2亿立方米,目前瑞典森林覆盖率达54%。


  看点三:会说话的树。在瑞典馆二楼展区,一棵能够说话的观赏树让游客兴致盎然。当你靠近它时,它会用英文说,“你好”,“很高兴认识你”;当你把手放到它的叶子上,它身边的落地灯就会亮起;当你周围人很多时,它会说,“太挤了”。其奥秘在于,树的下面有一个传感器,能够接收树上电磁波的微弱变化,并且与计算机内预先制作好的“说话”系统相联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