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欧元!欧委会天然气限价提案是不是个“良方”?分析师:未必

   2022-11-25 中国新闻网

58

核心提示:为应对持续不断的能源危机,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正式公布天然气限价提案。当地时间11月22日,欧委会

为应对持续不断的能源危机,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正式公布天然气限价提案。当地时间11月22日,欧委会提议,将天然气价格上限定为每兆瓦时275欧元,并提议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该提案是对欧盟提出的建立天然气价格修正机制的进一步延伸。此前,欧盟提出要为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的所有交易建立“动态价格限制”。

光大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杜冰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明年欧洲或无法再从产能大国进口任何天然气,欧盟为了防止素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价格出现极端情况而设置此限价措施。“但此举或将抑制TTF合约的流动性,增加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迫使部分参与者转向透明度更低的场外交易,从而进一步面临金融系统风险。此外,对于天然气自身供需而言,在明年产能大国天然气缺失的背景之下,全球其他国家对于天然气进口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该限价提案或进一步增加明年欧洲对于天然气的采购难度。”她说。

能否应对“极端情况”

欧委会表示,该限价机制将在满足两个条件时触发。其一,素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连续两周超过275欧元;其二,TTF价格在上述两周内连续十个交易日较液化天然气指导价高出58欧元。欧委会称,当限价条件被满足后,欧盟能源监管合作机构(ACER)将在欧盟官方日志上发布市场修正通知。限价机制将于次日生效,超出价格上限的衍生品交易都将无法进行。如果当任何一个限价条件不被满足时,限价措施将自动取消。

此外,欧委会还表示,如果欧盟发现该限价措施影响到供应链安全或金融稳定时,该机构可阻止该机制被触发或在触发后暂停该机制。

杜冰沁分析,欧盟多国的主要发电来源是天然气,气价是影响欧洲能源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欧委会之所以想对天然气限价,是为了避免气价上涨,带动电价,及其主要替代品——煤炭价格一同上涨,进而使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她说,“目前,地缘政治局势仍持续胶着,欧盟管道天然气的供应仍存较大变数。此外,虽然欧盟已加紧在采购液化天然气的步伐,但仍需要与全球其他国家’抢气’。在全球液化天然气产能仍偏紧张背景下,欧盟未来的’补气’计划或受影响。”

欧委会能源专员西姆森表示,上述限价措施是为了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国际能源署(IEA)本月早前警告称,如果产能大国彻底停止向欧洲输送管道天然气,而亚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的液化天然气需求继续走高,明年夏天欧盟将面临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短缺。

分析师:短期内达到限价条件的可能性较小

在欧盟内部,天然气限价提案在酝酿之时便饱受争议。德国、荷兰和丹麦等成员国认为,该提案将导致天然气使用量增加,并使贸易商将天然气送往其他地方。

在此次欧委会公布提案后,即便是支持对天然气限价国家的多位外交官也表达了不满。外媒引述一位欧盟高级外交官的话称:“将(天然气价格)上限设在每兆瓦时250欧元以上,只是扼杀上限的另一种方式。”

在杜冰沁看来,欧委会为天然气价格设定的上限的确“有点高”了。她说:“从短期来看,目前欧洲天然气价格远未达到价格上限标准。从中长期来看,目前欧洲天然气库存较为充足,已超过往年同期水平。并且,天气情况较温和。这意味着,该限价提案可能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和价格影响较小。”

洲际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TTF近月期货价格已降至131.250欧元/兆瓦时,较6月高点下挫六成以上。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数据显示,截至21日,欧盟已存储了过冬所需的94.84%的天然气。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1月中旬表示,欧洲大陆今冬气温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可能性较大。

与此同时,欧委会的天然气限价提案还招致了能源交易所和交易商的批评,称这将危及欧盟的金融稳定。他们表示,对天然气价格设定上限,或让天然气市场参与者转向场外交易。场外交易对追加保证金要求较高,可能会给交易商带来压力,并可能迫使它们破产。

“即使是短暂的干预,也会造成严重的、意想不到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欧洲能源交易商联盟警告称。

对此,欧委会表示,如果监管机构担心天然气限价措施导致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加,或威胁到金融市场或对供应安全构成风险,就可以在同一天取消上限,而其影响将由包括欧央行在内的一组机构持续监测。

预计当地时间24日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会议将对该提案进行讨论。在杜冰沁看来:“由于此前内部分歧严重,一度有消息表示欧盟将不会对天然气实施限价。此番限价提案的条件严格或正是由于此前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激烈抗议的结果。由于从短期来看该限价条件被满足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接下来的欧盟能源部长会议上该提案通过的概率或有所增加,但具体仍取决于提案细节是否有变化。” (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