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减排 从我们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2010-06-04 中国化工报中国节能协会

46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六.五”环境日宣传海报


        今年6月5日是第三十九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在呼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呵护地球家园国际主题的同时,中国确定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对能源依赖度很高的行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这一禀赋决定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必然成为国家节能减排行动重点关注的行业。“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诉求,对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说,义不容辞,责任重大。
   

  能源不仅为石油和化学工业提供燃料和动力,而且也是某些产品的主要原料。因此,能源费用在化工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尤其是几种主要高耗能产品,如合成氨的能源成本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烧碱能源成本占60%左右,黄磷能源成本占60%左右,纯碱能源成本占20%左右,电石能源成本占75%左右。对化学工业来说,节能不仅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需要,更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按照“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石油和化学工业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下大力气进行了重点用能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和加强能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连续下降。据估算,与2006年相比,2009年原油加工每吨产品消耗标油下降了5.31%;乙烯每吨产品消耗标油下降了5.79%;合成氨每吨产品消耗标煤下降了3.82%;烧碱每吨产品消耗标煤下降了13.89%;纯碱每吨产品消耗标煤下降了17.2%;电石每吨产品消耗标煤下降了10.78%;黄磷每吨产品消耗标煤下降了0.52%。
   

  尽管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能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内企业之间的能耗水平也有很大差别。以合成氨为例,我国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逐年降低,2009年综合能耗1365.87千克标准煤/吨,是有史以来全国平均的最好水平。但这一水平与国外、国内先进水平比,都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综合能耗国外先进水平1000千克标准煤/吨,我国平均水平1200千克标准煤/吨,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综合能耗先进水平1610千克标准煤/吨,我国平均水平还在1800千克标准煤/吨左右,不论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与国内先进水平,节能潜力均很大。
   

  首先,是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不深入,甚至没有将其与企业发展关联起来,企业员工的节能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全员节能意识没有形成,远未达到自觉节能的高度。
   

  其次,目前企业中能源管理人员普遍不足,能够达到能源管理标准要求的企业凤毛鳞角,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人负责节能工作,一些企业即使有专人负责,其掌握的节能技术信息、政策信息、节能新动态等也十分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节能需要。
   

  再次,制约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因素还有:节能资金不足、节能方案难以实施、中央企业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合同能源管理在企业的实施等。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为47192.5万吨标准煤,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还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5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消耗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省出几百万吨的能源。因此,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关键是企业要重视、措施要落实、监管要到位。为促进先进节能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协会从众多节能技术中遴选出了近百项石化企业适用、经实践证明节能效果良好的节能技术,向全行业推荐。今天出现在这个版面上的几家化工企业,就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的企业。这些成绩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企业,还在于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无论老企业还是新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从这些企业的成绩中,看到低碳经济的无限生机。
   

  2000~2009年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及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比例(能耗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能耗                  

占比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厂区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  

山西焦化集团厂区

                                                                              南京蓝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   

                                                              沈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厂区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