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产品大举涌入将带来什么

   2010-06-22 中国化工报张木早 杨亚维

78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2010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记者居然看到了伊朗代表团的牌子。此次伊朗派了一个包括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伊朗国家炼油和销售公司、伊朗石化总公司等大型石化企业负责人在内的40多人的代表团来参加这次会议。(张木早 摄)


        今年1~4月,中国从中东进口的聚烯烃占到同期进口总量的41%。这是在明确地告诉中国同行:中东石化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正在成为现实。
   

  对此,业内人士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中东产品“产能过剩”
      
      
     中东,这个世界油库正在成为世界石化工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曾经享受丰富的油气资源所带来的巨额财富的中东各国,已经不满足于只做油库了。
   

  据记者得到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2013年,中东地区乙烯产能年均增加近400万吨,到2013年将新增乙烯产能1600万吨/年,约占世界乙烯新增产能的47%。届时全球约90%的乙烯衍生物和70%的丙烯衍生物净出口将来自中东。
   

  此前,美国化工理事会预测,2010年中东石化产品产量将稳中有升。其中,沙特将增加6.3%、卡塔尔增加7.4%、科威特增加3.2%、阿联酋增加3.4%、伊朗增加2.2%。有专业分析师认为,到2010年底,中东的乙烯产能将超过欧洲,接近世界总产能的20%。
   

  中东石化产品产能大幅增加,除了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外,其巨大的成本比较优势也是重要因素。
   

  中东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其伴生的乙烷可为乙烯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料,使其乙烯生产成本低达每吨100美元。相比之下,我国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生产成本高达每吨530美元。
   

  “即使加上到中国港口的运费、关税和包装等费用,中东的聚乙烯产品到港成本仍较国产的低,价格竞争力极强。而中东生产的乙二醇和聚乙烯一样,在全球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这样表示。她说,从现金成本上看,中东石化产品不到中国产品的30%。
   

  但是,在产能大幅增加的同时,中东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极高的“产能过剩”。
   

  全球知名的咨询企业国际化工信息咨询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中东地区聚合物供应严重过剩。其中,聚乙烯产量是当地需求量的5倍,聚丙烯产量是需求量的3.5倍。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底迪拜债务危机的冲击,使该地区市场需求出现进一步下滑,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而且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有限,不少石化产品都存在供需缺口。以聚乙烯为例,2008年中国的供应缺口在475万吨,2009年达到666万吨,2010年仍有561万吨。于是,在去年全球整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却一枝独秀,进口大幅增加。据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的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乙二醇的增幅分别达到35.1%、49%、102%和47%。
   

  一边是高产能、低成本的高产品库容,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洼地。中东石化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所难免。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近年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宣传攻势,以期提升其在中国聚合物市场的地位。图为该公司2008年在参加上海的一个行业展览会时举行宣传活动。 (袁伟 摄)

      
      中国产品无力抵抗
      
      
   记者从一位专家手中得到的一份统计显示,目前,中东石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来势汹汹。比如聚乙烯,中东地区对中国的出口,2008年是101万吨,填补了国内两成左右的需求缺口;而根据预测,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20万~260万吨,所占比例达到一半。再比如乙二醇,2008年是213万吨,已经占到41%;而今年将达到340万~380万吨,占到75%~83%。而聚丙烯的进口量增长幅度最大。2008年是29万吨,占到11%;今年将达到80万~90万吨,比例将狂升到80%~90%。也就是说,今年中国市场的进口聚丙烯将基本是中东产品的天下。
   

  另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东的聚乙烯、乙二醇、聚丙烯、精对苯二甲酸等石化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量合计将可能达到1682万吨,比2008年增长3.5倍。
   

  毫无疑问,如此大量的中东石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将打破这条产业链业已形成的平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担心受到冲击的是国内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中石化。中石化齐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此的忧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他认为,中东石化产品挟成本优势必将以低价在中国市场上参与竞争。“事实上,中东石化产品对我国低价抛售的苗头从去年就开始显露。”这位负责人说,2009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化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当期的市场价格。他提供的一项测算数据显示,在中东产品的冲击下,到2015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可能会降至54%左右。也就是说,国内近一半的乙烯产能、数千亿元资产将闲置,并影响到为这些乙烯产能提供原料的约1.5亿吨/年的配套炼油能力。“国内石化产业一旦失去主导地位,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安全和价格决定权将被进口产品控制,其影响不可小视。”
   

  也有人却没有这么悲观。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中东石化产品的进入当然会影响到中国的石化市场。但长期看,这些产品更像是一股活水,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调整,保持市场的活力。”他认为,中东石化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原料成本。但是,由于中东的油气开发已进入稳产期,未来中东地区的石化企业获得廉价乙烷的难度也在加大。
   

  这意味着他们将更多地利用石脑油为原料。“这样一来,他们的成本优势就没有那么大了。”
   

  汇丰银行环球银行化工及多元化工业业务组主管邓伟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虽然中东有很多的乙烷,但由于分配问题,不少的石化企业仍然不得不用石脑油。“中东的石脑油裂解装置,并不比中国的同类生产装置有更大的优势。”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唐吉庆则认为,前些年,中国的乙烯是暴利,除了短缺以外,还有就是乙烯的商品量很少,一般都是石油企业自己进行深加工。现在中东产品进来了,价格下来是正常的回归。中东的石化产品有不少是针对中国市场生产的。有了这样的竞争,中国的石化企业也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了。
   

  不少专家并不认同中东产品会低价倾销的看法。
   

  邓伟力就认为,中东的石化企业是不会在中国市场上单独打价格战的。“他们虽然原料成本很低,但是项目的投资成本却很高。所以,我认为他们不会倾销产品,因为他们必须要回收投资成本。”
   

  前述中石化的那位专家也表示,前一段有些中东进口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或者低于我们的成本价了。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他们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产品价格太低了对他们也不利。
   

  浙江明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新伟对此更是确定:“他们不会在中国市场进行低价销售。”因为在他看来,即使是在全球,石化产品的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整个价格在经过这一轮波动之后,会重新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
   

  由此,韩新伟觉得,中东石化产品对国内企业会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他的理由是,在国内市场上,中石化、中石油等处于垄断地位,在市场上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的。
   

  而对下游企业来说,比如塑料加工企业,大量中东产品的进入却是一大好事。
   

  “中东产品的进入可以给市场带来一股活力,改变一下目前的市场格局。”每年聚乙烯用量达到3万吨的食品包装膜生产企业佛山新长盛塑料薄膜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涛告诉记者,现在塑料原料供应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下游企业的选择性和价格话语权都有限。中东产品进来以后,价格会降低自不必说,至少下游企业有了更多的市场选择。“还可以逼着国内垄断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高产品品质。”
      
      
      国内产业必须调整
      
      
      中东的石化产品是真的进来了,国内的产业正在经历由此产生的变化。
   

  赵俊贵表示,目前整个石化产业链需要对中东的产业发展状况、竞争优势、市场策略等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评估,达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有一种惯性思维,即对外国产品总是希望国家以关税方式予以保护。对此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表示,要政府对中东产品来征收特别关税或提出特别的保护法案,这不符合国际市场规则。
   

  她认为,中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成本优势,因此,国内企业首先必须要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端产品来避开中东产品的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是要着眼于跟下游的联合,应该加强与下游的汽车、家电等企业联合,形成一种上下游的产业联盟,开发像汽车保险杠、邮箱聚烯烃专用料这样的产品,提高市场份额。
   

  邓伟力认为,除了对内联合,还应加强对外联合。国内企业与中东的生产商进行联合,将中东的产能为我所用也不失为高明之策。
   

  “这几年,一些中东生产商不断与一些大型的公司合作来扩张他们的分销能力。比如,2002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就以20亿美元收购了帝斯曼的烯烃与聚烯烃业务,从而进入欧洲市场。而目前,他们都希望能够在亚洲和中国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邓伟力表示,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而据赵俊贵介绍,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已经同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的石化生产商开展了合作。中石化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资建设的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已经于5月11日投入商业运行。
   

  浙江永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军告诉记者,中东石化产中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中国石化企业应对这种变化的办法有很多,而利用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大量的石化企业还不熟悉这一手段,因而不重视,不运用,这是不应该的。中东石化产品进入中国给市场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的波动,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是规避这种风险的最有效方式。”

 

 

石化期货被看作是中国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重要平台。在2010中国塑料产业大会期间,多家国内期货公司在会场门口布置了展台。(张木早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