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热议新能源产业 多地绘制低碳版图

   2023-01-31 证券时报网

41

核心提示:地方两会常被视作各地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也透露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近期,多省份陆续进入2023

地方两会常被视作各地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也透露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近期,多省份陆续进入2023“两会时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持续加码绿色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号。

继续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

2022年,尽管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持续扰动汽车产业,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仍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

在多地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其中,北京市提出2023年将加快新能源汽车优质项目建设,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产业协同项目发展。

上海市和广东省则分别总结了各自过去五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成果。其中,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广东省形成包括汽车等在内的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2023年,广东省将提升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积极巩固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

作为汽车产业大省,吉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了诸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相关的内容。

《报告》提出,2023年吉林省将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汽车大省地位,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吉林省也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全力服务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强省,推动电池、电驱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零部件项目落户吉林,打造核心配套商集聚地,提升本地配套、本地采购比重。

此外,202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谋划今后五年工作时也提出要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抢占发展高地,助推产业蓬勃发展。

多位代表、委员建言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的核心产业,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格外关切的重点领域。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快北京市运输、物流商用车新能源化步伐,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建议鼓励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发展,并进一步增加专用配套设施数量,降低建站流程和难度,促进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则建议,要促进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广州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统筹引导力度、促进广州汽车产业稳链强链,以及推动智能驾驶地方立法。

围绕着近期产业界特别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退出核心话题,冯兴亚建议广州市尽快出台新一轮补贴政策,稳定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助力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

此外,氢燃料汽车也是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的焦点板块。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陈俊杰提交了《关于做强上海汽车产业领军地位,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加氢站布局的建议》。陈俊杰建议,应优化加氢站布局,加快加氢站建设,进行更合理、更符合现实需求的规划布局调整。

同时,还可参考其他省市加氢站的补贴方式,制定出台上海的加氢站建设规范和补贴细则,鼓励建设方加快站点建设。

合力构建产业链集群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制造产业的典型代表,汽车产业链长、关联性强、体量大。同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具备着上述特点,且产业链边界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延伸的过程。

重庆市政协委员、赛力斯首席技术官许林认为,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不是单个品牌与品牌的竞争,而是生态体系与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整车企业靠“单打独斗”没有出路,需要跨行业的全面融合。

他提出要加快构建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加速区域一体化,产供销研服协同,产学研用打通,政府、社会及投资方充分支持赋能,全面打通两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非常必要。(证券时报 记者 韩忠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