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是有机硅下游最具前途的新兴应用领域之一。 (仲远 摄)
10年间,单体产能增长近百倍,中国跃居有机硅单体最大生产国和有机硅产品最大消费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硅生产企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一步,这些企业将面临着怎样的转型,才能满足这个“最大消费国”的需求?
单体产能增长出现井喷
有机硅材料因其性能优异性和多样性,素有“工业味精”之称。近年来,更因为其不依赖石油资源而成为受企业追捧的香饽饽。
有机硅化学的基础是有机氯硅烷单体,即通常所说的有机硅单体。由于有机硅单体生产具有工艺复杂、流程长、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等特点,因而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有机硅单体年产能还只有几万吨。而到2009年底,中国有机硅单体年产能已达到9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另有部分项目,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内投产,由此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将突破150万吨。
短短10年间,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竟然增长了百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技术瓶颈的突破。从1958年到1998年,整整花了40年时间,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才形成了1万吨/年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能力,终于打破国外对我国有机硅单位体生产技术的封锁。2001年,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线。2007年,星火有机硅厂又建成我国第一套年产能10万吨的甲基氯硅烷单体装置,其总产能达到20万吨,居亚洲之首,并跻身世界有机硅单体产能前四强。2009年8月9日,星火有机厂扩改一体化项目在江西省永修县开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计划到2010年底,有机硅年单体产能达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在此期间,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江苏梅兰集团等企业的有机硅单体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
第二,有机硅单体反倾销的成功,加快了跨国公司来华建厂的脚步。2006年初,我国对进口初级形态二甲基环硅氧烷有机硅单体实施反倾销制裁后,国外巨头调整了对华策略,争相来华投资,以求避开反倾销制裁。2006年9月8日,由德国瓦克集团和美国道康宁公司共同投资12亿美元的张家港有机硅基地正式奠基,该基地年产40万吨有机硅单体和气相二氧化硅约20万吨,预计2010年底达到完全生产能力。另外,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和美国迈图高新材料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浙江新安迈图有机硅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一期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建设已经完成,待全部工程建成后生产规模将达到30万吨/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大手笔急剧扩大了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精细化工处处长张方说:“世界有机硅单体生产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国际主要生产商纷纷在华投资生产有机硅单体。”
第三,一批转型企业的进入,壮大了有机硅产业队伍。山西三佳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建镇告诉记者,该公司原先的主营业务是焦炭,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公司进入有机硅行业。目前该公司拥有有机硅单体产能6万吨,同时还有6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
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上下游一体化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均衡发展的有机硅项目,不断吸引业内人士前来参观。 (本报记者 姜小毛 摄)
为何扎堆上游冷落下游
在中国跃居有机硅最大消费国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特点:大量企业扎堆有机硅单体生产,而下游有机硅产品开发滞后。例如2009年我国有机硅材料(折合硅氧烷)消费量约为40万吨,而中国的产量仅仅为27万吨,进口产品的比例超过30%。其中进口产品以技术含量高、中国不能自主生产的高端产品为主。
由此可见,有机硅下游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但为何企业会扎堆上游呢?究其原因,有观念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
从观念上讲,大多数企业有着“择大弃小”的想法。与下游产品相比,有机硅单体更有规模效应。一位近年才做有机硅单体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我有规模,就有成本优势,就能占领市场。关键是看谁建得快,看谁成本低。”而有机硅下游产品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大多数企业选择去进入有规模效应的有机硅单体领域,而不是做下游产品。
在技术方面,中国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已经突破,而下游产品开发是深加工领域,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
江苏飞翔化工有限公司商务拓展总监张世中说:“有机硅具有单体集中生产、下游分散深加工的特点,上下游有明显区别。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由于面向不同行业,客户需求千差万别,重点在配方与材料性能技术,需要对应用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做有机硅下游产品需要大量投入和长期积累才能在高端消费领域占稳脚跟。”
企业扎堆有机硅上游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采访中,不少单体生产企业家告诉记者,他们心里也犯嘀咕:按照有机硅单体的这个增长速度,待年底150万吨产能全部释放后,如果下游开发还维持现在的水平,消化单体的能力就必定有限,那么有机硅行业无疑将面临单体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
中国化工学会副秘书长钱鸿元提醒说,有机硅产业链重在均衡发展,上游单体产能的大幅度扩张,必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相反地,有机硅下游产品我国尚需进口,发展空间很大。因此企业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增加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上。
谁往下游走谁的路子宽
有机硅单体的大量上马将导致企业陷入激烈竞争的“红海”,而有机硅下游产品还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例如应用在地下铁道变压器上的高性能硅油具有防爆作用;在石油开采时注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提高采油率;在太阳能电池板上有机硅产品可作为密封材料、背板材料;在化妆品与日用化工品中加入有机硅提高产品性能。
从国际有机硅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沿着有机硅产业链,越向下游延伸,市场需求越旺盛。其中在个人护理品、汽车、建筑、电子电气里面的应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需求增长也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道康宁公司和瓦克公司等主要依靠在汽车、化妆品等新领域的推广来促进销售。
从有机硅巨头美国道康宁公司的业务中,可以发现其没有一个有机硅产品在其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超过3%。这种市场特征决定了其产品和技术个性非常强,是一种真正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开发新品种,并借以拓展市场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供应商和客户形成稳固的联系,供应商可获得更高的附加值。道康宁公司每年有900余项在研项目,300~400项产品的样品进入试用阶段,400~500种产品样品列入潜在销售行列,60~90种产品列入新产品名单。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部分企业已经迈开向有机硅下游进军的步伐。2009年5月,江西省发改委已经对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年产12万吨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产品项目予以备案。浙江新安化工集团也表示要进军有机硅下游深加工领域,成为有机硅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产品包括单体、高温硅橡胶和室温硅橡胶。
与此同时,众多新兴的市场,为有机硅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市场机遇和空间。例如国家新确定重点发展的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机硅均大有可为,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对有机硅产业都意味着巨大商机。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艾文说:“有机硅产品涉足太阳能发电材料是大势所趋。预计2010年全球太阳能市场会翻一倍,2013年会有更快的发展。”
江苏飞翔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展示其有机硅产品在电子元器件封装方面的应用。 (危丽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