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跃委员:扛牢能源保供责任 以全产业链优势保障能源安全

   2023-03-14 中国经济网

75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3年工作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3年工作重点和预期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作为一家涉足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领域的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要发挥自身产业链优势和规模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绿色的动力保障。

发力一体化:全产业链保障能源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能源安全,提到“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

“国家能源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责任使命。”刘国跃委员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产销企业和独具特色的“煤电化运”全产业链一体化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坚持扛牢能源供应压舱石的历史责任和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公司使命,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据刘国跃委员介绍,国家能源集团近年来着力抓好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积极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顺畅。截至2023年1月底,已形成“神东、宁乌、蒙东、新疆”4个亿吨级矿区开发格局,拥有世界最大井工煤矿群,开创了我国现代化规模化高产高效煤矿开发模式。同时,高效运营我国西煤东送第二条运输大通道,铁路运输能力达到5.4亿吨;3个专业煤炭港口总吞吐能力2.9亿吨,拥有我国最大煤炭港口。

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量6亿吨,发电量1.14万亿千瓦时。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74座在产煤矿稳产高产,自产煤连续17个月保持5000万吨水平,数百家电力热力企业应发尽发稳发满发,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线。

聚力“双碳”目标:加快向美而行绿色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刘国跃委员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兼顾低碳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国家能源集团坚决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突出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开发,不断提升煤矿灾害预警防治和生态修复治理标准;建设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推进全工艺全场景智能化生产;做好煤电大事,强化系统节能提效能力;坚持国家级煤化工领军定位,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榆林、哈密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聚焦新能源跨越式规模化发展,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建设宁夏、甘肃等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组团开发大渡河、金沙江、西藏区域水电资源,加快建设玛尔挡、双江口、旭龙等水电项目,有序推进抽蓄电站开发;在风电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的基础上,坚持陆上、近远海上、海外项目并重,开发渤中、射阳等海上风电;全面铺开光伏发展布局,坚持战略突破、协同共进和深耕细作相统一,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项目;创新开拓氢能产业,加快构建“绿色氢能供应链”和“氢能联盟服务链”体系,提高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的基地型、园区型、城市型综合能源服务能力。

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绿链数链智链”转型升级

聚焦低碳技术创新,国家能源集团围绕煤炭、火电、煤化工、科技环保等主要业务板块,每年确定十项解决突出问题、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源网荷储一体化长距离供热、间接液化尾气制LNG、30万吨级CCS和50万吨级CCUS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与示范,切实当好科技研发出题人、答卷人、阅卷人,打造能源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强新兴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绿链数链智链”转型升级,坚持用一体化数字化提升集团公司综合效率和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国家能源集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新能源绿电、绿证交易,实现集团全产业100%绿电消费。

“国家能源集团要更加自觉地把绿色低碳转型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考量,更加自觉投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刘国跃委员说。(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李新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