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5月12日,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以“能源转型再出发:先立后破,稳步推进”为主题的能源中国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分享了他对我国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杜祥琬指出,“双碳”承诺宣告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和雄心,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
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需要立足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杜祥琬提出,需要根据最新实践和研究数据,完整准确理解我国能源的资源禀赋,为我国能源转型奠定准确的基础认知。
很多人常用“富煤、缺油、少气”来概括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但杜祥琬认为这样的认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他指出,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双碳目标实现等牵引下,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而去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
“应该认识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这是转型的前提。 ”杜祥琬称。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并不到位,存在局限性。一些能源负荷很重的地区,仅仅聚焦于自身煤油气等化石能源“负荷重、资源缺”,而没有意识到身边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开发,从而形成了对外来化石能源的依赖,甚至影响了能源政策与能源战略。杜祥琬指出,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并行不悖,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我国煤炭的储采比约为40年,要为未来早做准备
谈及化石能源,杜祥琬指出,“经济性”、“便利性”、“稳定性”等特点使得化石能源从发现之时起,迅速成为人类能源的主角,推动了城市化并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渐使人们认识到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
相对油、气而言,我国煤炭储量较为丰富,因此,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是第一贡献者。然而,杜祥琬指出,要对“富煤”有清醒的认识:对比全球,我国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50%-67%,有研究表明,我国煤炭的储采比约为40年,即使进一步勘探开发能有所增加,但数量级很难再增加了。
“煤炭是富含碳元素宝贵的资源,是长期的财富,而它又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代人首先要用好煤,同时也要为未来早做准备。”杜祥琬称。
当前在世界上的燃煤发电厂中,能效最高的在中国。十年前,1Kwh的供电需要消耗400g标准煤,现在已经进步到平均值约为300g标准煤;而最高效的发电厂,可以降到248g标准煤。杜祥琬表示,如果我国的煤电厂都能进步到这个水平,则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可以减少10%。
中东部非化石能源资源充足,要提高自身能源自给率
传统能源体系很难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与“绿色低碳”这三个目标,常常被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但杜祥琬认为,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同时经济可行的能源才会得到社会接受,而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大方向,所以双碳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做到这三个目标,将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
在正确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之后,杜祥琬表示,我们已经设定下目标,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面对风电光伏的波动性,要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商业储能等技术,使风光为主的电力系统走向安全可靠,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东部是中国能源电力的主要负荷区,怎么解决东部的能源和电力的需求?杜祥琬表示,中国东部和中部一定要“身边取”,加上“远方来”。中东部地区要通过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不能只等着“西电东送”。
对于东部各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自给率可能性,杜祥琬表示看好,他谈道,首先东部各省是节能提效的先行区,是核能发展的优先区,是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是LNG进口的接收区,加上分布式光伏,地热、生物质能,包括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工业余热等等,中国东部的能源来源是很丰富的,资源是充足的。经过实验与计算,东部自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西电东送的成本。杜祥琬表示,中东部地区不光要做能源的消费者,也要成为能源的生产者,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将使我国出现一大批能源产销者。
此外,也要用好多能互补,对中东部已有煤电要做好清洁高效改造,利用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和存储(CCUS)对煤电进行灵活性的改造,让它支持可再生能源调峰,而政策也要支持煤炭和新能源协力转型,这有利于社会进步,也对保障我国能源的供需安全、环境气候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
“按照每年开采量,我国煤炭储采比为40年,石油储采比为18年,天然气储采比为30年,而非化石能源包括水风光、地热、潮汐、核能等技术可开发资源量是非常丰富,(要)稳步地、逐步地由以煤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杜祥琬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化石能源还是很重要的,在此期间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构建韧性的能源体系,从而保障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
“咱们经常把‘破’说成是化石能源逐步退出,我建议把这个退出改成减退。减退是肯定的,我倒不觉得一定要退出。”杜祥琬建议,到2060年时也还可以保留一点化石能源,一些工业环节还会有一点二氧化碳排放,我国的减碳能力是可以保持碳中和的。
“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先立后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是方向清晰,它是国家目标、全球大事。”杜祥琬还谈道,即使到2060年碳中和实现,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记者 周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