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俄原油管道正式运营之际
12月,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气温已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然而,天寒地冻却冻不住埋藏在森林地下的输油动脉——中俄原油管道。从明天开始至2030年,每年将有1500万吨“工业血液”顺着这条“黑色动脉”进入中国,原油年输送量超过中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年产量的1/3。
这是一条历经中俄双方谈判14年才建成的陆上原油运输大动脉,无论是从修建技术难度上衡量,还是从中俄双方能源合作意义方面来考虑,都值得我们在此记上一笔。
穿过冻土层,跋 近千千米,俄罗斯原 油缓缓注入中国大庆 油田的储油罐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我国黑龙江省漠河首站自北向南途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穿越11条大中型河流、15处铁路和26处二级以上公路,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约1000千米,中国境内段926.83千米,是我国突破高寒地区的一条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的常温密闭跨国输油管道。
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于2009年4月27日开工建设。而作为中俄原油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境内段漠大线(漠河至大庆)也随即在同年5月18日开工。
2010年8月29日,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开通。俄罗斯总理普京出席了在远东地区阿穆尔州斯科沃罗季诺镇的开通仪式。在第21号泵站的操作台上,普京亲手转动圆形的注油阀门。伴随着阀门被转动的“吱吱”声,俄罗斯的原油“宝库”开始了向中国注油的技术测试。
2010年9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按下中俄管道竣工的“按钮”。
2010年11月1日19时,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站开始起泵,首批25万吨原油进入中俄原油管道,9小时后油头顺利抵达中国漠河兴安首站。在随后的9天中,漠河兴安首站进行了原油接收、储存、化验、计量和倒罐等一系列程序,顺利完成漠大管道进油前各项准备工作。此后,又经历了近40天的漫长旅途,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管道原油终于走完从漠河到大庆将近1000千米的旅程,从而抵达了大庆储油基地。
12月19日5时34分,伴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末站——大庆油田林源站3008-5号阀门的缓缓开启,俄罗斯原油经过零下40多摄氏度低温的考验,穿过林海冻土,跋涉近千千米,在管道建设者的欢呼声中,开始缓缓注进林源原油商业储备库26号、27号储油罐。
至此,这条我国北方边陲最长、由5000多名工人艰苦鏖战486天修建而成的重要原油管道投油全线贯通,实现一次试投运成功。
从开始的航拍选线,到将来的管道全 自动运行,高科技无处不在
试投运成功,给中俄原油管道建设者带来的是喜悦。但回望这486个日日夜夜,复杂的地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些建设者的智慧与毅力。
据了解,中俄原油管道是我国第一条高纬度、冻土区的大口径原油管道,穿越北纬53度,极端严寒可达零下52.3摄氏度。建设这条原油管道,不但需要攻克高寒区、冻土区和森林区3大拦路虎,而且没有成功经验可鉴。此外,管道施工工期虽为18个月,但大兴安岭地区自10月份开始至次年5月份为冬季施工阶段,约占管道主体焊接施工工日的2/3。
“从设计初期的航拍选线,到建设中的柔性阳极、管道监测系统安装和数字化管道建设,乃至将来管道运营采取的全自动运行,中俄原油管道的高科技运用无处不在。”中俄原油管道的科技人员自豪地说。
据悉,中俄原油管道建设中采用了多种国产新技术和设备,管道采用常温密闭输油工艺,材质选用L450级钢,全线采用3PE外防腐层,热煨弯管防腐采用双层环氧粉末涂层,局部管道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防护层采用聚乙烯塑料。面对中俄原油管道的冻土地带,中国石油采用优质保温管材,并用粗颗粒土回填和木屑包覆,以增强保温效果。同时,在管道沿线安装监测装置,随时掌握冻土层变化,以便采取措施,提高管道安全保险系数。
在建设管道的同时,整条管道数字化信息平台软件也在加快建设。所谓的“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的操控模式,也将在该管道上演。这一平台将该管道所有信息全部纳入进去,将为今后管道运营提供更加准确、便捷、科学的服务。以焊接为例,通过这个平台,操作人员可以精确地查找到整条管道近8万焊口中的任何一道,每一道焊口包含40多条信息:位置、焊接人、焊接方式、完成时间……轻轻地用鼠标一点,一览无余。“将来一旦发生漏油、被盗等事故,即可立即锁定目标,省时省力,方便及时。”中俄原油管道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中俄原油管道经过的多年冻土区长约460千米。为了减少对多年冻土环境的破坏,防止冻融,有108千米的永冻土地段的管沟开挖必须在冬季进行。为了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经过多次实验,在管沟下挖时,建设者采取分段开挖、快速施工的方式,尽量不清除作业带地表的杂草、苔藓等有机层。按照常规,一台挖掘机开挖管沟作业每天能够完成200~300米,而在这里,每天只能挖出成型管沟10~15米。这条“巨龙”就是在管道建设者们足够的耐心下,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一步一步前行。
解决了冻土问题,防火工程也曾带给这些管道建设者们困扰。中俄原油管道穿越的林区主要树种是樟松、落叶松、白桦及低矮灌木,含油脂较大,遇火易燃。再加上在管道施工中,焊接、气割等都是动火作业环节。所以,施工时必须构筑一道严密的防火墙。为将森林火灾风险降到最低,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在项目开始即编制并启动“中俄原油管道林区防火预案”,制定“中俄原油管道爆破施工管理办法”等。全体参建人员签订“员工防火责任书”,岗前安全防火培训率达到100%。同时,管道全程深埋,管顶距地面平均2.2米,以避免与林火接触。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电力工程公司漠大管道外电项目部项目经理于宏斌说:“管道沿线植被恢复选择根系较浅的草,这样即使草根燃烧,也不会危及管线安全。”
486天的时间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组织了37家参建单位的建设者,投入了1200多台设备,不仅首次在河流定向钻穿越中采用光固化套保护技术,开创了同纬度同类地质条件下定向钻穿越河流的先河,还取得了“零伤亡、零事故、零火灾、零污染”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的亮丽风采。
管道的一头是世界头号产油国,另一头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俄原油管道两头,一个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国,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约占世界1/8;一个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对能源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对中俄双方都意义重大。
这条能源大动脉经过长达14年的波折谈判,直至2009年2月17日,中俄两国政府才正式达成协议。中方许诺以低息贷给俄方250亿美元,而俄方也许诺未来20年内通过管道每年向中方供油1500万吨。因此,对俄罗斯来说,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后,拿到的250亿美元贷款不仅可帮助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解决太平洋管道二期工程的资金难题,还可帮助俄罗斯石油公司摆脱西方银行的债务重负。
而对中国来说,中俄原油管道的正式投运,将实现中国原油运输和供应途径的多元化。俄罗斯从此将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一道,成为中国的3大原油供应国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量将为5.63亿吨,其中进口量将为2亿~4亿吨,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而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年度进口规模首次突破2亿吨。然而,这么庞大的进口量中,只有2000万吨左右是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俄火车油罐运往中国,其他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船运到中国,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石油安全面临考验。因此,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投运,让中国这个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国家,在海上和西北陆路油源之外,获得了新的稳定的陆上油源,实现了石油来源进一步多元化。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向媒体表示,尽管中俄双方签订的是20年的供油协议,但相信协议到期后,双方还会按照国际惯例续签相关协议。换句话说,中俄管道建成,为中国带来的,远不止20年的原油稳定供应。
而中俄原油管道建成投产,除了能保障中国能源战略需要,还将推动中国黑龙江省及大兴安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每年1500万吨俄油输入,相当于大庆年产原油的1/3,将更好地“掩护”大庆油田的科学持续发展。此外,俄油的输入,也将为大庆市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增加原料供应。近年来,为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庆市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石油化工等为主的接续产业。但无论石油石化产品深加工,还是配套产业发展,都需要充足的石油资源作支撑。随着俄油输入,大庆作为资源供给地、集散地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提升,石油资源总量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望增加。
12月19日5时34分,中俄原油管道末站——大庆油田林源站的技术工人收集到一瓶俄罗斯原油油样。(图片由王志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