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炼油工业全景扫描
随着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完成,大连石化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2050万吨/年,成为中国石油在东北地区打造的一艘石化航母。图为大连石化炼油新厂区。 (本报记者 张育 摄)
快
炼油增长最快的5年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从2005年的3.24亿吨/年急速增加到4.97亿吨/年,增长53.4%,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家。在结构分布上形成了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导,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兵器及地炼参加,道达尔、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参股参与的全新格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商和供应商的中国石化,到2010年年末,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2.31亿吨/年,占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46.5%,比2005年的1.63亿吨/年净增6800万吨/年。中国石化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作为中国第二大炼油商的中国石油2010年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4亿吨/年,占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30.97%,比2005年的1.19亿吨/年净增3500万吨/年,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世界排名第五。两大石油公司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的77.47%,其规模实力明显高于地方炼油厂。全国已形成了以大连石化、镇海石化、独山子石化、上海石化等一大批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近50%。特别是大连石化2050万吨/年、镇海石化23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已经跻身世界级的炼油企业行列。
中国海油也强势进军炼油业,其独资兴建的广东惠州炼油厂规模达到1200万吨/年。截至2010年末,其炼油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5.03%。以中国化工、中国兵器集团和其他地方炼油厂组成的炼油大军的炼油能力达到8700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17.5%。
“十一五”期间,在克服了国际高油价、政策性亏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炼油业也实现了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的双增长。预计2010年全年原油一次加工量达到4.21亿吨,汽煤柴油产量达到2.5亿吨,柴汽比保持在2.07~2.08的较好水平。
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也得到快速发展。乙醇汽油发展较快,2009年燃料乙醇产量170万吨,乙醇汽油占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近20%;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两个国标已在2009年11月1日、12月1日分别正式实施,浙江、山西等地已开始着手推广使用;2010年11月,车用生物柴油在中国海油生物柴油装置投产后,已率先在海南省一些加油站封闭投入使用。
好
炼油布局显著优化 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和1998年国内石油石化大重组方案的局限,中国石油的炼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这些区域不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费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炼油布局已得到显著优化。遵循靠近油源、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部和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与2005年末相比,虽然原油加工能力仍然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东北地区,这两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1.98%和20.41%,但其所占比例已有所降低,油品消费量巨大的华南、华北/华中地区的炼油能力显著增强,其所占全国炼油能力的比例已上升为16.49%和17.34%。西北地区的炼油能力占比变化不大,现为13.78%。
精加工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世界原油总的趋势是变重变劣,硫含量、金属含量越来越高,加工难度越来越大。而市场对轻质石油产品、低硫和无硫的清洁燃料、优质石油化工原料、环境保护的要求愈来愈迫切,标准愈来愈高,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深度加工能力和加氢能力(包括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中国炼油装置结构近几年一直在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炼油的加氢精制能力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且增幅巨大。目前,加氢精制能力与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之比已由2005年的15.55%上升到2009年的31.19%,但与欧美等发达地区超过5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油品质量快速升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陡然加快,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继1997年实现汽油无铅化之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了国家新的汽、柴油标准,将汽油硫含量从2000 ppm降到800 ppm,柴油硫含量从5000ppm降到2000ppm,对汽油中苯、烯烃和芳烃等杂质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又经过短短的2年时间,从2005年7月1 日起,我国的汽、柴油硫含量进一步降至500 ppm;到2010年7月,我国的汽油硫含量已降到150ppm,柴油硫含量降到350ppm。以中国石油为例,“十一五”期间,其炼油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并做强沥青、石蜡和润滑油基础油等特色业务和优势产品。高标号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大幅提高,从38.96%提高到67%,高档润滑油从41.3%提高到53%。2007年年底具备供应京IV车用汽柴油的能力,2009年年底具备供应国Ⅲ车用汽油的能力,国Ⅲ柴油的生产能力已接近60%。
节能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中国炼油业也承担着繁重任务。可喜的是,中国炼油业的两大巨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均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努力确保“三废”全面达标排放,主要资源消耗和环保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努力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节约发展。“十一五”以来,在原油加工量和化工产品商品量分别增长12.5%、38.5%的情况下,炼油吨油能耗降低13.5%,化工产品能耗下降19.2%。炼化板块累计节能344万吨标煤,节水1.51亿吨,提前实现“十一五”节能节水和污染物减排目标,节能节水量占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中国石油在关闭了鞍山和前郭炼厂后,关闭的小炼厂达到8座,淘汰低效炼油能力1005万吨,关停的“三老两高”小炼化装置达到198套。单厂炼油能力由465万吨/年提高到614万吨/年。
中国石化的青岛炼油项目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达12.78亿元,占投资总额10%以上,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场、硫黄回收、烟气除尘脱硫、水体污染防控等设施,硫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8.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6%以上,环保指标全部达到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2010年中国炼油能力前10强
序号炼油企业炼油能力(万吨/年)
1镇海炼化(中国石化)2300
2大连石化(中国石油)2050
3独山子石化(中国石油)1600
4天津石化(中国石化)1500
5上海石化(中国石化)1400
6茂名石化(中国石化)1350
7金陵石化(中国石化)1350
8广州石化(中国石化)1300
9福建石化(中国石化)1200
10惠州石化(中国海油)1200
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比肩林立
如今,“千万吨炼油”、“大型炼油基地”、“炼化一体化基地”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加工行业的热门词汇。从北方渤海湾地区的大连、青岛,到南部珠三角的惠州、钦州、茂名、广州,从东部的长三角地区,到西部地区的兰州、独山子,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把中国炼油推进世界级行列。
“十一五”期间,千万吨级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相继投产,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成为炼油业的主体,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近50%。
中国石化
13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占据半壁江山,10个高硫原油、6个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合理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已成规模。“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如下:
扩建镇海炼化(2300万吨/年) 2009年1月16日,镇海炼化Ⅰ套常减压装置扩能改造工程开工进油并取得一次成功,使得镇海炼化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300万吨。2010年12月16日,镇海炼化当年原油加工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我国首家年原油加工量突破这一数字的企业,跻身世界特大炼油企业行列。目前,镇海炼化拥有23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60万吨/年尿素、100万吨/年芳烃、20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能力,4500万吨/年吞吐能力的深水海运码头,以及超过300万立方米的储存能力,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原油集散基地之一。
扩建天津石化(1500万吨/年) 中国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主体建设投资268亿元,加上配套工程,达到340亿元。项目主要包括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热电工程和区外工程四大部分,共205个工程主项,总占地面积297公顷。该工程于2006年6月26日开工奠基,2009年12月21日,1000万吨炼油工程打通全流程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该项目建成投产使天津石化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了15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每年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成品油587万吨、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320万吨、高端合成树脂和化纤150万吨、液化气等其他产品75万吨。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也是目前在建同类装置中国产化率最高的项目,炼油和乙烯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1.5%和78%。
新建青岛大炼油(1000万吨/年) 青岛大炼油是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石化重大战略项目。新建青岛大炼油1000万吨炼油厂,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是中国石化调整国内炼化产业布局,打造环渤海湾炼化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项目。2005年6月22日,青岛大炼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125亿元。2008年6月16日,青岛大炼油正式投产。该工程16套工艺装置中,1000万吨/年常减压、250万吨/年延迟焦化、150万吨/年连续重整、410万吨/年柴油加氢等9套装置,创当时国内之最。项目设计年加工进口原油1000万吨,年产成品油708万吨,聚丙烯、液化气等石化产品203万吨。项目由中石化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主要采用了中石化自有知识产权的炼油技术,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中国石油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实现了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大连石化、抚顺石化、兰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独山子石化、广西石化、辽阳石化和吉林石化。重点项目如下:
扩建大连石化(2050万吨/年) 2008年8月7日,随着最后一套新的加氢裂化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大连石化1000万吨/年含硫原油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使大连石化的原油配套加工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该项目于2005年2月20日破土动工,工程总投资107亿元。包括新建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600万吨/年煤柴油加氢、360万吨/年加氢裂化、300万吨/年渣油加氢、220万吨/年连续重整、27万吨/年硫黄回收、20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制氢等7套生产装置。大连石化的含硫油加工能力达到1600万吨/年,一举跨入国际级炼油企业行列。
扩建独山子石化(1600万吨/年) 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于2005年8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300亿元,占地455公顷,2009年9月21日,百万吨乙烯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包括1000万吨蒸馏等10套炼油装置,100万吨乙烯等11套化工装置以及公用工程,主要加工哈萨克斯坦高含硫原油。该工程炼化装置集中控制,均为世界级规模,其中炼油产品全部达到欧Ⅳ标准,化工产品大部分为高性能产品。此前独山子石化就已具备600万吨炼油和22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投产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燃料等炼油产品617万吨和295万吨化工产品。
新建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 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项目总投资151亿元,于2007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同年11月开始建设。项目经过33个月的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于2010年9月6日全面投产。这一项目主要包括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220万吨/年连续重整、22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等10余套主体生产装置,以及公用工程、罐区、码头和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工程。该炼油厂主要加工苏丹进口原油,每年可向西南地区供应各类成品油830万吨。广西石化是中国石油成功迈出“南方战略”第一步。
中国海油
新建惠州大炼油(1200万吨/年) 2009年6月18日,中国海油独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石化下游项目——惠州炼油项目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中国海油全面进入炼化下游领域。惠州炼油项目是国际上第一个集中加工海洋高含酸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年原油加工规模达1200万吨。该项目于2005年12月开工奠基,占地2.68平方公里,总投资为200多亿元。主要产品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苯、液化气、丙烯、乙烯裂解料、硫黄、石油焦等15大类。惠州炼油厂每年可向我国华南、华东等地区投放包括汽、煤、柴油在内的700多万吨成品油,以及400多万吨其他石化产品,将进一步保障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给。
合资炼油
新建福建泉州炼化一体化项目(1200万吨/年) 2009年11月11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是中国首个集化工、千万吨炼油和成品油营销一体化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384亿元人民币,占地430多公顷,由中国石化、福建省、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各投资25%进行兴建。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把福建联合石化炼厂炼油能力从400万吨/年扩大至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沙特原油。此外,还建设了配套的公用工程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该项目每年可生产欧Ⅲ标准高品质成品油746万吨、聚烯烃产品128万吨等。
加上“十五”期间由中化集团、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中国石油以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五家股东联合投资兴建的国内第一个合资石化企业大连西太,其炼油能力已由投产之初的500万吨/年扩大到1000万吨/年,国内已有2座外资参与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而且两大炼油项目不仅是合资企业的成功典范,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紧随其后的中俄大炼油和中科大炼油即将壮大合资炼油大军。
跨国能源通道已具雏形
供应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
随着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增大,油气管道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获得大幅度进展。中国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已具雏形,正逐步呈现出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战略通道的格局,这对实现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西 北
2004年9月28日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管道)开始建设,2005年12月开始投油,2006年7月20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08年4月28日中哈管道二期一阶段(肯吉亚克—库姆科尔管道)现场开工建设,2009年10月9日投入商业运行。截至2010年12月16日中哈原油管道向国内累计输送原油3000万吨。这是中国石油史上首次实现了通过管道长期稳定进口原油的战略目标,它正式开启了我国多元安全供油的新时代。它也为进入“十一五”后,中国的能源安全格局布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中哈原油管道是一条自西向东的大规模跨国输油管道,是我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是连接里海油田到中国内陆的重要能源通道。规划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年,全线总长度2800多公里, 起点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劳,途经肯吉亚克、库姆科尔和阿塔苏,从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进入新疆境内,终点在距国境线2.2公里的阿拉山口——独山子输油管道首站。
同样在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也已经于2010年12月6日实现双线通气,两条管道日输气能力将达2450万立方米。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并行,起点为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格达伊姆,终点为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单线全长1833公里。
东 北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于2010年9月27日竣工。12月19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顺利输抵中国大庆末站,中俄原油管道投油全线贯通,实现一次试投运成功。在铺设原油管道之前,中国由俄罗斯进口石油主要靠铁路运输。输油管道开通后,不仅输送量大幅提高,运输成本也将大大降低。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俄边境加林达计量站,穿越黑龙江后到达漠河,然后从漠河首站经塔河、加格达奇等地,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林源末站。管道在俄方境内陆上长约63.4公里,横跨两国边境的黑龙江穿越段长1.15公里,管道在中国境内陆上全长约934公里。依据中俄两国间协定,中俄原油管道自2011年起将担负每年1500万吨的供油任务,共持续20年。在大庆油田的中俄原油管道林源末站,为俄油中转建造的18座1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目前已经进入待命状态。俄油在这里中转后将被重新输入管线运往中国抚顺、秦皇岛、大连等地加工。
西 南
中缅油气管道也已经于2010年6月3日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总体上是气、油双线并行,从皎漂起,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缅中边境地区进入中国的瑞丽,再延伸至昆明。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预计管线总投资约为20亿美元。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中缅原油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71公里。两条管道均起于缅甸西海岸皎漂市,皎漂正在建设配套原油码头设施。油气管道初步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来自缅甸近海油气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
中缅油气管道于2010年6月3日开工建设。图为工程开工建设典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