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国际石油价格大起大落,图为石油价格大幅波动时纽约商品交易所内的场景。 (CFP 供图)
行业走出V型运行轨迹 化工产品价格经历过山车
提起金融危机对石化行业早期影响,业内人士记忆最为深刻的无疑是硫黄价格的高台跳水。2008年7月,硫黄价格在经历了自2007年春节以来连续近20个月的震荡上涨后,从596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根据石化联合会统计数据,下同)掉头向下,开始持续猛跌。
硫黄价格的跳水仅仅是冰山一角。同是7月,聚氯乙烯在近9000元/吨的最高价突显跌势;8月份,涨至2190元/吨的最高价的纯碱(重灰)价格也开始下跌。硫黄、聚氯乙烯、纯碱三种化工行业重要原材料价格的陡转直下,让化工企业感到了些许不详。其实在此之前业内已经嗅到了金融危机的丝丝寒意,甲醇、苯乙烯两种有机化工原材料在6月份已经显露跌势,分别由4170元/吨和13250元/吨的最高价开始下滑。
作为化工行业重要原材料,以上五种无机和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单体产品价格的下跌,无疑正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危机。
果不其然,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石化行业结束了持续10年上升的景气周期,进入下行轨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产值来看,增速明显减缓,增幅比8月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不仅为2008年最低增幅,而且与2007年同期上升的态势形成鲜明反差;其次,全国石化市场价格大面积回落,少数产品显现出暴跌现象。在石联合会重点跟踪的168种石化产品中,63.1%的产品价格开始出现环比下跌。由于产品价格暴跌,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塑料助剂、合成纤维单体和聚合物行业出现亏损;再次,出口贸易额在8月份之后持续回落,9月份表现更为明显。其中化肥出口下降幅度较大,9月份化肥出口29.6万吨(实物量),同比下降69.3%,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7.5%。
9月之后,石化行业产值、产量、进出口额和市场价格开始迅速下滑,整体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10月,全行业总产值增速环比降低6.6个百分点,创2008年新低,其中化工行业增幅环比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石化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连续第3个月下滑,其中化肥出口量同比下降90.6%;市场动荡加剧,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石化联合会重点跟踪的69种石化产品59.4%出现产量下降。
11月,全行业总产值增速环比陡减17.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仅0.8%,创5年来同期最低。其中化工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始出现历史罕见的负增长;石化联合会重点跟踪的69种石化产品70%产量下降,多数产品降幅超过20%,石化联合会重点跟踪的168种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88.7%出现环比下跌;全行业出口交货值更是出现了2008年首次负增长。
12月,全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6.8%,出现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进出口总额也呈现负增长。这个月,硫黄、纯碱、甲醇、苯乙烯等重要化工原材料价格也跌入谷底,较2008年初价格分别下跌71.3%、31.6%、31.6%、59.3%。
进入2009年,全行业经济形势继续下探,第一季度总产值同比下降幅度更大,达到14%。
就在业内关注石化产业何时探底时,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加上春耕生产对农用生产资料需求的上升,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3月份,国内部分能源、农用化学品、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价格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表现。之后,全行业经济企稳止跌势头愈发明显:二季度,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速回落为-7.9%,三季度达到-3.1%。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9月。当月,在石化联合会重点跟踪的60余种(类)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占90.3%,产量增长的同时,行业总产值也出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增幅为3.3%。
2009年底石化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从9月份开始,行业总产值结束了自上年底以来连续9个月负增长的局面,整体经济形势开始企稳回升,景气度持续上升。行业经济运行自此开始整体步入上升通道,回升步伐持续加快。
10月份,全行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4%,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3.82个百分点,行业产值同比增长9.9%。
11月份,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6359.1亿元,创年内最高水平,同比大幅增长28.4%,环比增长3.9%。
在此之后,“复苏”成为石化行业的关键词。
回顾2008年9月~2009年底石化行业从急转直下到企稳回升的经济运行轨迹,一个大大的V字曲线格外醒目。
专业化学品成为报春花 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金融危机的第二年——2009年,化工行业出现了一枝报春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基础化工原料首次让出了总产值龙头老大的位置,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专用化学品行业在化工生产中的比重快速增加,以9633.2亿元的产值和16.8%的增速,坐上了化工各子行业发展速度头把交椅。
专用化学品在危机之年的异军突起不仅表现在总产值上,在销售、利润等方面均有体现。
销售上,据石化联合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在2009年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专用化学品行业销售收入达8210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产销率达到98%,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
利润上,专用化学品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化工行业平均水平。2009年1~11月,专用化学品行业利润为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居化工各子行业之首。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专用化学品行业的生产总值总量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以上,占全行业的比重由8%上升到2009年的12.7%。
专用化学品行业能在危机之年表现如此优异是多年发展累积的结果。
投资增长是专用化学品笑傲危机之年的重要原因,从石化联合会统计数据看,“十一五”的第一年行业对专用化学品的投资就开始启动,并在以后每一年都以高于全行业投资1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6年,专用化学品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416亿元,比上年增长47.4%,高出化工行业(除炼油和天然气开采)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
2008年,实际完成投资额9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8%,高于化工行业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2009年,实际完成投资额128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增长32%,高于化工行业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子行业投资增幅更是达到106%。
正因为”十一五“期间专用化学品领域的投资一直没有放慢脚步,每年都以30%~60%的速度高速增长,才使其产值、规模在化工各个子行业中得到较快发展,其生产总值总量也得以在2009年超过其他行业而位居榜首。
同时,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也是专用化学品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据了解,油田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密封胶黏剂等都属于专用化学品。这些产品的市场行情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密切相关。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下,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在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表现抢眼,其中汽车产销量更创造了40%~50%的年增长。这些产业所用的大量配套材料都属于专用化学品,无疑将拉动专业化学品行业的发展。
专用化学品行业的成绩,不但成为金融危机中报春的梅花,也成为”十一五”中国石化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石化联合会信息市场部主任赵志平认为,专用化学品行业在化工行业生产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标志着化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正朝着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方向迈进。
2009年火爆的车市间接拉动了专用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图为2009年广州车展人头攒动的场面。(CFP 供图)
贸易摩擦屡屡冲击出口 内需成拉动经济主力
危机之年,我国石化行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出口滞阻的同时,还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压力——国外针对化工产品频繁的“两反”(反倾销、反补贴)和“两保”(保护措施、特保措施)调查。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国外对华石化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位列各行业之首,石化行业成为贸易摩擦重灾区。仅2009年,石化行业就遭受23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8起,大大超过前几年水平。其中,反倾销13起,反补贴2起,涉华保障措施5起,特别保障措施3起。
从全球来看,不仅发达国家对我国搞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也在推行贸易保护。据统计,在8个对我国石化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地区)中,印度启动12起,占比52.2%,位居首位;美国3起,占比13%;位居第三位的是阿根廷和巴基斯坦,均为2起,占比各为8.7%。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遍及五大洲,这使我国许多具备出口竞争优势的石化产品屡屡遭到限制,而印度、美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国家。
2009年1月14日,印度历史上对华发起的首次反补贴调查就盯上了化学品亚硝酸钠。虽然该调查最终被撤销,但国内化学品出口在印度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已可见一斑。两天后,印度又对我国纯碱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并最终被裁定自2009年4月20日至2010年4月19日征收20%的特别保障措施税。同年,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磷酸盐作出反倾销初裁,每吨征收326~638美元的临时反倾销税。
相对印度,美国针对我国石化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影响更为严重。2009年4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对中国产轮胎的特保调查案。历经4个多月的博弈之后,奥巴马政府于9月11日最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受此直接影响,2009年10月、11月我国对美轮胎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7.5%和35.5%。我国当年1~11月对美国出口轮胎同比下降15.7%。更为严重的是,继中美轮胎特保案之后,印度、巴西、阿根廷都先后发起对了中国轮胎的贸易救济措施,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石化产品的贸易战火也开始蔓延。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成为影响我国2009年部分石化产品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9月份美国轮胎特保案公布后,10月份我国出口轮胎比9月份减少17.2%。11月份的广交会上,中国轮胎企业对北美市场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印度对我国纯碱产品特保调查后,我国出口印度的纯碱从月均3万吨急剧下降到1万吨。
据统计,国外针对我国石化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中,涉及化工原料的案件占87%,位居首位。而此轮贸易保护冲突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中国化工行业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密集领域,恰恰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目前我国烧碱、纯碱等行业的出口量已占国内产量的20%以上,轮胎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50%以上。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压力以及贸易摩擦的层出不穷。
国际贸易摩擦频发让国内化工企业认识到,国外市场是靠不住的,想要平稳发展还得立足国内消费、扩内需。轮胎行业就成为金融危机中国家一揽子内需刺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2009年,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增长近50%,仅乘用车配套轮胎需求就增加了1800万条,加上载重胎配套以及替换市场轮胎需求,当年国内新增轮胎需求在3000万条左右。这不仅使部分出口受阻的轮胎得以分流,还使轮胎整体需求有所上升。2009年底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的统计显示,在全国44家重点轮胎企业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上年下降3.4%的情况下,当年全国轮胎产量仍达到约3.8亿条(套),同比增长约8%,大大超过行业预期。
贸易摩擦频发也提醒国内石化行业把目光投向自身的发展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曾分析说,金融危机凸显了石化产业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例如: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这类产品不但利润空间小,而且竞争十分激烈,容易受到冲击。相反,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平稳,也较少遭遇贸易摩擦。低迷的外贸环境对行业产生了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是倒逼企业拓宽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倒逼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因此,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高端产品势在必行。
受中美轮胎特保案影响,2009年10月19日广交会上轮胎展区冷清了不少。(CFP 供图)
过剩产能成为调整抓手 准入淘汰政策密集出台
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石化行业蓄积已久的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大面积爆发。
据本报2009年底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报道显示,2008~2009年,国内20余种化工产品显现出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入过剩队伍的既有传统化工产品,如黄磷、聚氯乙烯、烧碱、纯碱、化肥、甲醇、草甘膦等,也有多晶硅、BOD、二甲醚等近几年才热起来的新产品。而一度大干快上的、遍地开花的电石行业,更因过剩严重早早就上了工信部的淘汰落后产能名单。
黄磷、甲醇、化肥、聚氯乙烯等行业的过剩情况尤为突出:
2008年,我国黄磷总产能达到200万吨,而当年产量只有83万吨,近60%的黄磷生产装置处于闲置状态;
2009年上半年,甲醇行业开工率只有约30%;
2009年,国内尿素产能约6300万吨,全年尿素产量约5500万吨,氮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在15%以上,加上积压未消化的产量,当年总体过剩在上千万吨。同年,复合肥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2009年,聚氯乙烯企业的开工率在50%以下徘徊,有17家企业的主要装置停产减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不太明显。因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一样,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而石化行业过剩严重的产品如化肥、无机盐、三酸两碱等,出口量比较大。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需紧缩,那些长期靠外需拉动的产能受到了抑制,产能过剩的问题自然就凸现出来。比如,2009年烧碱出口同比跌幅达30%,2009年上半年国内尿素出口量同比跌幅更达81.6%,纯碱、草甘膦等产品出口同比也严重下滑。也就是说,金融危机的到来,把石化行业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诱发了出来。
出口萎靡诱发了产能过剩问题,而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行业长期以来的无序过快扩张。
据了解,“十五”期间,聚氯乙烯、复合肥、甲醇等行业的产能都是井喷式增长的典型。2000~2008年,我国的聚氯乙烯产能由320万吨迅猛增长到1581万吨,8年增长了近5倍,2009年供给量更达到1674.5万吨。复合肥到2009年总产能已超过2亿吨,出现“4000多家企业、2亿吨产能、5000万吨产量”的混乱局面。甲醇的产能增长速度更是惊人:2005年国内甲醇产能还只有720万吨,而2008年已发展到2800万吨,三年涨了4倍后,2009年全国又新增甲醇装置近20套,新增产能约850万吨,而各地还在筹划上马的为煤化工配套的甲醇产能更高达4230万吨……
新产能高速增长,落后产能淘汰跟不上,长期淤积的过剩产能被金融危机堵住主要的疏导通道——出口贸易,于是产品滞销、价格倒挂、生产企业叫苦不迭。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政府下定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加快了国家限制过剩产业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2009年5月,在国务院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就被列入了2009~2011年的石化行业调整的主要任务。《规划》不仅要求“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而且初步点名列出一些淘汰行业和淘汰办法:在炼油行业,要“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对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对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规划》同时还要求“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
虽然在金融危机刚开始时国家有保增长的要求,相关政策出台较少,但是到2009底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趋势开始显现后,国家淘汰落后的政策开始陆续出台。
据了解,201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密集发布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要求。年初,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5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下达了18个工业行业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8月5日,工信部公布并要求18个行业2087家企业在2010年9月底前关停落后产能,石化行业中电石、化纤等子行业的60余家企业率先被开刀。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国家还加快了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限制产能无序增长。黄磷、纯碱、合成氨等行业的准入条件日趋严格。最新颁布的《纯碱准入条件》更是提出了“中、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氨碱项目”“西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联碱项目”的严格要求。
在制定准入和淘汰政策的同时,国家还在2010年相继出台了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资源税试点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客观上对抑制落后产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产能过剩让纯碱、化肥等传统化工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备受煎熬,图为某企业厂外堆积的化肥。(张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