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 十一五 ” 完成的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
“ 十一五 ” 遗留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摘自温家宝总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增长速度够快,质量不够好
对“十一五”的总结是今年两会的第一个热点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坦率地指出了问题,博得了代表委员们的赞同。记者了解到,来自陕西、山东、浙江等化工大省的代表团围绕着“十一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两会上,记者也听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石化行业“十一五”功过的评价。
高增长唱响主旋律
高速发展、惊心动魄——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用8个字说出了对“十一五”的感慨。他的这番感叹也说出了众多代表的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富荣告诉记者,“十一五”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国家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他所在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是6.2亿元,到2010年,我们的销售收入为13亿元,翻了一番;2006年,我们的利税是5068万元,到2010年,利税是1.5亿元。但这样的成绩与同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起来还是差得太远了,‘十一五’期间我们公司在化肥行业中的位次是不断后退的。”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辽宁奥克多晶硅切割液的年产量才60吨,全国仅约200吨;到2010年仅辽宁奥克一家的年产能就达到了12万吨,全国的产能约17万吨。该公司混凝土减水剂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则更为迅猛,2007年该产品产能才700多吨,2008年已达3000吨,2009年则增长了10倍,达3万吨,2010年产能又增长到了6万吨。而当年辽宁奥克的混凝土减水剂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该产品全国产能的增长情况可见一斑。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认为,“十一五”是厚积薄发的5年。“这5年间我们成功地研发出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还实现了1414芳纶纤维千吨生产线的投产运行。这两种重要的军事材料在此之前已耗去了我们5年以上的研发时间。也正是在这两种产品的拉动下,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5亿元增至2010年的5亿元。”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建恒看来,“十一五”是乐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转型取得巨大成效。据张建恒代表介绍,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传统产品乐凯胶卷的销售收入只占到集团销售额的1%,而膜材料及涂层材料占集团总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增加到2010年的19%。5年间,乐凯集团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8.2倍,已经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52.4%,新产品利润总额也增长了312.9%。乐凯集团正成为中国平板显示器产业链配套所需的中高档聚酯薄膜和薄膜深加工的大型生产基地。
3月4日,几名来自西藏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显示屏上正在展示的《辉煌“十一五”新华影廊图片展》。 (新华社 王建华 摄)
创新已成为关键词
宋福如代表认为,“十一五”期间“创新”已经成为他们企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独自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公司有3个产品都获得了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而且我们拥有河北省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自己的化工研究院。我们开发产品的定位都是国内尚属空白的产品。现在我们还在开发一系列高分子国内空白产品,比如耐高温抗冲击涂料、耐高温绝缘涂料等。”
乐凯集团这5年来前进的每一步也都离不开创新。张建恒代表告诉记者,2005年,乐凯集团决定依靠乐凯50年积累的“涂层、成膜、微粒”3大核心技术,加快影像记录材料和印刷材料向数字化转型,拓展光学薄膜及其带涂层深加工产品。为了实现这一转型,2005年以来,在企业各项费用不断降低的前提下,乐凯研发投入却连年提高。5年来,乐凯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上亿元,平均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3.7%以上。自主创新为乐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批数码领域、膜材料领域的新产品问世,也给乐凯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朱建民委员“十一五”期间一直在立足传统石油化工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他认为,过去5年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给化工新材料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不仅是整个化工行业转型的起步期,而且是传统精细化工向现代精细化工转型的起步期。
朱建民委员指出,在“十一五”之前,环氧乙烷下游产业链只是一个传统的精细化工产品。2005年以后,我国新能源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直至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电池切片、组件等方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商,占全球50%以上的份额。在此背景下,环氧乙烷下游针对新能源产业而开发的多晶硅切割液等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多晶硅切割液不是孤例,另一个在“十一五”期间获得高速发展的新材料是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该产品在“十五”期间的需求量还比较小,但是伴随着2006年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用量猛增。
“受益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辽宁奥克‘十一五’完成了一个转型。目前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产值在我们整个产品结构中只占不到5%的份额,95%的现代精细化工产品份额是在过去七八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朱建民委员说。
必须面对三大挑战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为赶GDP盲目扩能是“十一五”的最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曹湘洪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中很多子行业由于无序过快增长,出现了严重过剩。例如个别省份的甲醇产能2009年底就到了600万吨,实际产量却只有162万吨,而且还在扩建甲醇,继续增加产能。
张富荣代表反思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过去5年的发展时也表示:“我们的发展思路有问题。过去5年我们总是盯着怎么扩大主产品磷铵的产量,总觉得把磷铵产量做大比什么都好,磷铵产量也由18万吨增至35万吨,但是这个行业总体来讲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虽然‘十一五’有成绩,但如果发展的思路不改变,我们公司下一步在行业内的排名还得下滑,甚至会变成弱势企业。”
不仅传统行业,过去5年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了盲目增长的苗头。曹湘洪委员指出,过去5年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已有突破,但这也催生了很多企业搞煤化工的冲动。去年神华搞的第一套MTO投产后,行业内投资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多煤资源大省在“十一五”末期仍在规划新型煤化工项目。技术刚有突破就一哄而起,这显然是不够谨慎的。一方面新型煤化工的技术并不是太成熟,目前还在工艺性示范阶段;另一方面煤化工存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耗水量大等制约因素,我国的煤矿资源和水资源是逆向分布的,煤多的地方水少,而大量碳排放又不利于我国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
曹湘洪委员认为,“十一五”留给石化行业3大挑战:一是资源的挑战。去年我国生产2.03亿吨原油,又进口了2.36亿吨原油,按照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来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5%。未来我们继续发展石化工业和炼油工业,主要还是靠从国际市场上买油,国际市场上油价越来越高,而且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油价波动会比较大。
二是环保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化工在环保上作出了很大努力,比如现在的石化企业中脱硫、硫回收已基本普及。但如何达到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的环保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是技术的挑战。生产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技术仍是短板,尤其在新材料领域。比如能做出高性能工程塑料的企业寥寥无几。再以目前的节能LED产业为例,其尖端产品需要大量高性能化工材料提供支持,但大陆生产的质量不如台湾,台湾的不如日本,原因就是国内与LED发展配套的化工材料质量和工艺跟不上。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对此部分代表委员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绍忠表示,目前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基本上是“一刀切”,但是中国这么大,东部和西部发展差异这么大,“一刀切”的政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西部发展。刘绍忠代表指出,现在很多标准都是以装置的大小进行淘汰,装置大小不完全代表单位产品能耗和效益的高低,因此不能简单以装置大小来决定,否则会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刺激企业盲目求大,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耗来提高效益。
3月2日,本报记者吕海波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举手提问。 (本报记者 张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