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化工助人口大国奔小康

   2011-04-08 中国化工报张四代

52

 

农民丰收的喜悦。 (欣华 摄)

化肥: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

 张四代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粮食的丰收,不仅关乎百姓的肚子、农民的生计,更联系着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初级成本,甚至世界粮食贸易。如何在拥有2/3中低产田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中国人?中国化肥工业正是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而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

 

表一:2001~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与化肥供需图


    化肥增产我们急需的粮食


    回顾近10年中国农用化肥消费与粮食产量关系可以发现,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化肥年均消费量达到4863万吨(折纯100%,下同),年均增长率达到3.0%,而中国粮食的产量则从45264万吨增长至54641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1%。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化肥施用对粮食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施用化肥可提高水稻、玉米、棉花单产40%~50%,提高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单产50%~60%,提高大豆单产近20%。


    近10年中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消费一次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3,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化肥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化肥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平


    过去10年,中国农业共消费了4.86亿吨化肥,生产了5.13亿吨化肥。充足的化肥供应不仅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更间接改善了我国人民的营养水平。粮食的持续增产和稳产,使得有多余的粮食用于养殖畜禽,有多余的耕地种植蔬菜和水果。


    2010年我国肉、蛋、奶以及水果和蔬菜的产量分别达到7925万吨、2765万吨、3570万吨、20756.5万吨和64813.9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了59.1千克、20千克、26.6千克、154.8千克、483.3千克,分别是2001年的1.23倍、1.19倍、3.31倍、1.46倍和1.27倍。肉、蛋、奶、蔬菜和水果人均占有量的不断提高,让我国人民营养更加均衡,身体素质更好。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化肥施用提供了人类需要氮素的4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54%。传统农业中,如果依靠生物固氮,每公顷土地只能提供200千克蛋白质,养活6~7个素食者;相反,发达国家施用化肥的现代农业每公顷能够生产600~800千克蛋白质养活20~30个人。虽然我国粮食单产水平较低,但在充分补给化肥以后,每公顷蛋白质产量能够达到440~619千克,如果考虑多季复种,那么我国耕地全年蛋白质产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我国近些年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又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春耕时节,八桂大地上处处是农民辛勤耕耘的身影。图为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农民正给刚种下的蔬菜施肥。     (喻湘泉 摄)


    化肥让农民享受增收喜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农业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年均消费分别达到2223.1万吨,741.8万吨,475.7万吨、1267.3万吨。从1998年到2006年,每千克化肥所生产粮食一直保持在17~19千克之间。


    对比“十一五”前后,2006年粮食产量49804万吨,2010年为54641万吨,增加4837万吨,如果按照40%贡献估算,那么化肥增产粮食1934.8万吨。按照当前粮食均价2.4元/千克估算,由于化肥施用,“十一五”期间农民单种粮一项收入就增加464.35亿元。随着国家农业税的取消、惠农补贴和粮食价格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的热情更加高涨,这也使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购买和使用化肥,享受化肥增收带来的喜悦。

 

为保春耕生产,渭化集团抢运化肥。      (陈继军 摄)

    化肥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人口的增多、耕地面积和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压力的增大,不仅挑战中国的农业,更牵动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国家刚刚颁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万亿斤以上。为此国家还提出了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希望通过开展高产创建,在粮食主产区寻求粮食增产的可能。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成为化肥生产大国,2010年中国氮肥、磷肥、钾肥产量分别为4303.4万吨、1723.3万吨和376.0万吨,其中氮肥和磷肥自给有余还有少量出口,而钾肥自给率也从80%进口到50%自给,化肥工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保障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曾表示,化肥生产这些年在我国发展得很快,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特别是粮食的增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粮食要增产,农业要发展,对化肥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


    不过,虽然化肥发展的机遇已经摆我们面前,但氮肥和磷肥仍面对着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不平衡制约,上游煤炭、天然气、硫黄、磷矿等资源性产品,下游是购买力不足的农民,如何在“十二五”期间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突出重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丰收继续作贡献,也许是化肥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民正在喷药防治稻飞虱。                (孟玉龙 摄)

 

农药:作物安全的卫士

 
王兆勇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植业大国,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生态条件复杂的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


    据统计,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达170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60亿~70亿亩次。我国每年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面积为60亿~80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000万~9000万吨、皮棉150万~180万吨、油料250万~270万吨(详见表二)。可以说,植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农药的合理施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现有农药生产企业1800多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2009年全国农药产量达到226.2万吨,可生产60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300多个品种。2010年1~8月累计农药产量178万吨,同比增长19.7%。目前我国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产量处于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药技术创新取得好成绩,实现了农药开发由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转变。近年来,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30个创制品种进入了国内外市场,累计推广面积2.2亿亩。农药产品质量稳步提高,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吡虫啉、溴氰菊酯、多菌灵、甲霜灵、三唑酮、草甘膦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灾害出现新特点,我国农作物遭受生物灾害的损害也出现了新变化,对农药工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这些新特点包括:生物灾害暴发的频率逐年提高,年发生面积5000万亩次以上的农业生物灾害种类由上世纪50年代的10多种,发展到现在30多种。迁飞性种类此起彼伏,农区飞蝗、草地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都呈现大发生态势。流行性种类连年猖獗,小麦条锈病2001~2005年连续5年暴发,水稻稻瘟病2004~2007年连续4年大发生。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水稻条纹叶枯病年发生面积2000多万亩次、水稻螟虫3亿多亩次,小麦吸浆虫死灰复燃,农田鼠害也时有大面积发生。


    此外,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种类加重发生。目前,已有500多种农业有害生物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再如稻褐飞虱对吡虫啉、棉铃虫对Bt棉等。


    应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农药工业重任在肩。农药工业的发展能够满足有害生物防治的需要。选择性除草剂的广泛应用,使直播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和土壤熏蒸剂的使用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很多农作物新品种,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更是离不开农药的使用。可以说,没有农业化学品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农业化学品世界将发生饥荒。


    目前,针对农业生产新特点和人们的健康环保要求,农药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农药主导品种和中间体绿色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装备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水基化剂型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农药工业化生产,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已开始国际互认工作。我国农药产量中,杀虫剂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杀菌剂和除草剂产量不断提高,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所占比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表二 : 农药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关系

 

农膜: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命运

陈继军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未向国际市场“伸手”要粮,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取得,与我国大量使用农膜,改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命运,在高寒地带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反季节种植和育苗栽培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膜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农膜企业农膜产量157.1万吨,比2005年增长79.95%,年均增长16%(详见表三)。国家农业部统计表明:2000~2010年10年间,我国农膜覆盖面积由1.70亿亩增长到3.28亿亩,年均增长9.29%。


    驻守南疆的子弟兵、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长白山区的满旗兄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一年四季有可口新鲜的蔬菜、水果享用,农膜功不可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璞对记者说。


    王璞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河北省天键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历时3年,分别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吉林等地20多个县、镇示范覆膜种植的实际监测结果表明:覆膜种植不仅能增加土壤表层温度(3.1℃~6.3℃)、保墒(增加2%~7%的水分),而且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使作物生育进程提前7~10天。使用农膜还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中,覆膜玉米比露天玉米最多可增产240千克/亩,增幅达31.48%;棉花增产43.6千克/亩(籽棉,皮棉为9.4千克);覆膜花生、油菜籽、草莓、土豆以及各类绿叶菜,可增产10%~25%。

 
    “棚膜对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更加明显。”天津市第二塑料制品厂物资供销公司副总经理赵阳说。赵阳介绍,由于温室大棚内温度可保持在15℃以上,作物可以一年四季像在春天那样茁壮成长,不仅可以增产20%以上,而且通过反季节种植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以拉萨市为例,2010年,全市共有温室大棚1.5万栋,生产新鲜蔬菜20余万吨,相当于亩产蔬菜13000千克,是露天种植的3倍多(当地气候只能种一茬菜)。按棚膜2年使用寿命计算,菜农一亩地净收入可达1.4万元/年。


    新疆天业节水灌溉器材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陈俊则表示: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河北、陕西榆林等高寒缺水地区,如果离开了覆膜或大棚,农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种植经济作物。在东北地区,大棚育苗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甚至在蓉城和昆明等温热地区,育苗种花塑料大棚也随处可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水果、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设施农业面积将不断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膜产销量仍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幅。”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膜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敏说。她透露,2010年,我国农膜产销量双双达到22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在2009年大幅增长基础上,同比再增27.7%,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农技专家算了一笔账:以2010年消费90万吨棚膜、130万吨地膜(合计220万吨)计算,我国农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28亿亩,占我国有效耕地的18.18%。其中,塑料大棚种植面积53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2.75亿亩。按一亩大棚增产4吨蔬菜计算,增加蔬菜供应量2亿多吨,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2.75亿亩覆膜即便全部种植附加值较低的玉米,也可增产2750万吨,增收390多亿元。与露天种植相比,相当于节约耕地7300万亩。


    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棚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7500余万亩,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7.5亿亩,目前推广普及率分别为70.67%和36.67%。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农膜实际推广面积提升到适宜覆膜面积的85%以上,我国塑料大棚种植面积可达638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将超过6.38亿亩,每年可为农民增产增收900多亿元。


    这些还只是正常气候条件下的收益,如果遇到持续干旱、冰冻灾害或天气骤冷等极端气候,农膜的保墒、保温、抗冻害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甚至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补种自救的最有效途径。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分别下拨5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建设育秧大棚20万栋,在西北、西南地区推广5000万亩覆膜玉米,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去年10月以来河南、山东、陕西、江苏等8省区持续干旱,可能导致的夏粮减产、粮价上涨等不利局面。


    由于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仍在加剧,今后较长时期,极端气候天气或自然灾害还将频繁出现,将迫使人们更多使用农膜为作物防风挡雨、增湿保温,以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因此,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都会持续扩大。

 

 

 
2010年11月22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万亩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里,职工们正忙着收获蔬菜。据了解,职工蒋龙种植的6棚西芹,每亩可产4吨以上,按市场每千克2元的价格出售,一个大棚就可收入近1万元,6棚蔬菜可收入6万多元。 (吴韶云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