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江苏灌南县化工园区举办企业用工法律风险提示培训班,园区内6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培训。(邵武 摄)
2011年春节刚过,很多化工企业陷入招工难的困境。今年的用工荒难题已从东部沿海企业扩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向来对员工比较“挑剔”的石油化工行业。而且,员工短缺的时间已经由此前的春节前后,延长到三四月份乃至全年。难道一向“不差人”的化工行业,也陷入用工荒了?
白领缺,蓝领也缺
2月底,CCIN记者参加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发现其30多家下属公司,不是向集团公司要项目、要资金,而是希望集团公司尽快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熟练操作工人短缺的问题。
陕煤化集团神木煤化工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任沛建表示,现在专业人才特别稀缺,也特别难留。去年,他们好不容易物色了既有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知识,又有多年管理经验的2名人才,开出30万元年薪,结果一个也没请来。
作为陕煤化集团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出资建立的股份制企业,蒲城清洁能源化工公司正在建设年产180万吨甲醇、70万吨甲醇制烯烃及下游加工项目。由于项目选址交通方便,人居环境较好,加之该公司背靠两大企业集团,所生产的产品又是颇具竞争力的煤制烯烃产品,企业的薪酬待遇在当地也属中上水平。按理,这么好的企业,应聘者应该趋之若鹜。然而,该公司同样在为招聘人才犯愁。
“由于甲醇合成烯烃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目前除神华包头外,再无工业化装置。别说招聘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车间主任,就连甲醇制烯烃单元的熟练操作工也很难找到。” 蒲城公司董事长刘培荣感慨地说。他向CCIN记者透露,不久前,他托熟人、找关系,好不容易从一家石化企业请来两名工程技术人员,但人家只呆了3天,便打道回府了。“虽然我们已经给出了当地或企业内部可以接受的最高薪酬待遇,但对人才还是没有吸引力。”刘培荣无奈地说。
3月2日,陕西省总工会主持的一次全省工业企业招聘会,提供了7万个就业岗位。但令组织者和企业沮丧的是,最终只签订了3500份用工合同,6万多个岗位至今虚位以待。
“由于在小范围内难以招聘到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只好通过《中国化工报》等媒体发布招聘启事,以期在全国‘海选’。”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商洛氟硅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对CCIN记者说。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熊传勤认为,目前的用工荒总体属于结构性人员短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做了一次调查,今年7月才毕业的高校、职院和职校毕业生中,工艺、分析、仪表等专业的学生,目前90%以上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一些热门专业甚至出现了用人单位哄抢、预订、整班通招的现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计算机、财会、法律、史、地、经济管理类学生,目前绝大多数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这说明,中国不缺劳动力,缺的是煤化工这样飞速发展的行业所需的人才。
老的走,新的不来
“经济快速发展与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导致今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用工荒的主要原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大鹏这样表述自己对用工荒的看法。
李大鹏分析说,一方面,“十五”、“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当地能源化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猛增。许多此前在当地难以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技校生,而今都能就近找到工作,客观上减少了对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输出,引发东部地区用工荒。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如今都已经四五十岁。他们虽然把青春贡献给了城市,但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们,没有给他们解决住房、孩子上学、就业、退休金、医保,以及养老送终等问题。在失去了青春活力和竞争力后,这些农民工只好提前“告老还乡”。而他们的下一代,由于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与其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更看重生活质量。而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也为他们创造了在家致富的机会。这也会对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西安永丰塑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树元赞同李大鹏的观点。他举例说,2005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数量不足1万个,而今已经超过2万个。即便一家企业只用15名员工,5年间也新增了15万个就业岗位。
为尽量减少缺员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率,减少用工。图为陕西渭河塑业公司技术升级与改造后的织布车间。 (陈继军 摄)
增成本,倒逼转型
无论是劳动力绝对不足,还是结构性短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正在蔓延并加剧的用工荒,都将大幅增加其用工成本。
吉林省通化市广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雷学义表示,一方面,国家4万亿元投资以及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景气,推动建筑工人工资大幅攀升,抬高了制造工厂的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受去年至今用工紧张的影响,企业为留住并招聘人才,不得不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待遇,最终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激增30%。
为了留住人才,陕西渭河塑业公司从今年1月1日起,平均每人每月增发奖金180元,加上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该公司全年将增加费用45万元,相当于减少净利润10%以上。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编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永仁介绍,受劳动力紧张影响,塑编企业不仅开工率不足,还因高薪留人招人而增加了用工成本。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占到塑编行业总成本的30%以上。
“这表明,我国高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到来。这将倒逼企业和行业加快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王永仁说。他以塑编行业为例:该行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上下游市场化程度很高,产品价格透明。20多年来,塑编企业由大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由东部地区向西部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去年以来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劳动力成本,使许多企业意识到,即便是西部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已经高到微利经营的企业无法承受。于是,整个行业迅速掀起了节能技改之风。变频电机、自动化制袋缝纫机、六梭小功率电机、大扭矩拉丝电机等一大批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很快被推广应用,行业综合能耗大幅下降,吨产品电力消耗由1750千瓦时降至1300千瓦时,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量和出口交货值不断增加。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了由数量与规模扩张到质量与效益提高的巨大转变。
采访中,CCIN记者也明显感受到劳动力成本倒逼的效果。“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去年,我们新购置3台自动裁袋机,代替原来的5台手工裁袋机,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岗位定员也减少了4个。”渭河塑业公司总经理秦果对CCIN记者说。
吴树元也向CCIN记者透露,为减少用工荒对企业的冲击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永丰公司正在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由此前以生产农膜为主,改为以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润滑油桶、箱、管为主,并将择机退出农膜领域。
熊传勤表示,在用工荒与通胀共同作用下,包括石油化工行业在内的劳动力成本增长已成必然。塑料加工、油漆涂料、橡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一些,石油化工企业普遍会面临成本上升的阵痛。但从长远看,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用工荒反而会带来4大好处:一是迫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二是迫使更多企业在新建项目时,充分考虑劳动力成本因素,这就可以阻止一些依靠廉价劳动力维系的低端加工行业的发展,引导更多资金投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三是迫使企业善待员工,创造和谐文明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和竞争力。四是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招到工人,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标准。图为福建一家企业的招聘广告。 (许丛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