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晓强:氢能高热需“冷”思考

   2019-12-26 能源评论

79

核心提示: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受到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初具产业化条件,正在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供电、备用电源

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受到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初具产业化条件,正在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供电、备用电源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利用,日本提出建设氢能社会,是目前全球发展氢能产业最积极的国家。

在我国,随着中国氢能联盟成立,2018年被称为中国氢能元年。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等地初步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10月11日召开的国家能源委会议提出探索推进氢能商业化路径,业界对此应高度重视。

全球及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进入起步阶段。当前我国氢能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对于氢能的定位尚不明晰。如果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需要对相关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进行调整;比较紧迫的是加氢站建设管理问题,需要国家层面推出统一规范的相关措施。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氢能产业发展需重视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化能力。当然,也应根据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国际合作。三是高成本问题。高成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政府不会对某一行业进行长期补贴。四是氢源保障问题。我国工业制氢产能约2500万吨/年,但现有企业利用占很大比重。初步估计可用于新的氢能相关应用的量在300万吨/年左右。煤制氢技术较为成熟,但碳捕捉封存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高。

我国氢能发展要放在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大前提下考虑。为此,需要及时对我国氢能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和系统谋划,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应考虑及时出台氢能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完善政策体系,为发展创造好的制度环境,并研究编制指导氢能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其次,应优化我国科技研发体制,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形式,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联合攻关,避免单打独斗、分散研发力量,造成宝贵科技研发资源的浪费,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效率。再次,推进试点示范,实现合理布局。当前已经出现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苗头。要把握发展节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先选择氢源供给充足、产业基础好、环保压力大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分批次、有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示范。在重视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的同时,也要鼓励多元化示范应用,扩展氢能的应用场景。

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已有一定的科技研究基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氢能产业是地方积极培育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大家热情很高。在这种情形下,更需要在高热度下的“冷”思考,特别是要对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