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丰田“未来”系列的氢能源汽车正在缓缓驶入荷兰鹿特丹郊外的公共加氢站。这样的场景对于生活在荷兰的居民来说,将会越来越常见。
据该日系车企在荷兰唯一的经销商透露,2019年9月之前他们共销售了39辆氢能车,其中35辆交付给了海牙的某租赁公司,而现场正在加氢的这辆车正是该租赁公司的出租车。这辆氢能出租车的荷兰司机在亲自体验后,总结了氢能车四大优点,包括性价比高、噪音低、安全系数高、环保节能。
该氢能车因为采用全电池动力,内置特殊液体,能够实现快速加氢,4分钟内充满;在充满一公斤液态氢之后,可以行驶多达一百公里;综合来看,在成本和使用体验上跟燃油机动车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氢能车加的是液氢,排出来的只有清水,对于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氢能汽车优势明显,荷兰协力中国新建更多加氢站
今年8月,由荷兰名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生制造的“Forze VIII”氢燃料电池车在荷兰阿森的TT赛道创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奇迹:氢能汽车击败传统汽油车获得超级跑车挑战赛的第二名。
氢能超级跑车听起来非常超前、拉风。然而,氢能汽车早已不局限在概念车范围,而是进入商业化量产,开始行驶在街头;并且由于氢能产业链已经形成,受到美欧日之外其他强国的高度重视。其中,荷兰是欧盟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产学研一体化最强的欧盟成员国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
有一些荷兰能源公司在中国也设立了欧洲标准的加氢站。据悉,荷兰SHV能源集团中国分公司与雄川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今年7月份正式启用该公司在中国广东建设的第一座加氢站,该加氢站具有每天为30辆氢能大巴或100辆卡车加氢的能力。
欧洲氢能车发展路线图确定,中国武汉计划10年内产万辆氢能车
至今,全荷兰只有六辆氢能公共汽车在鹿特丹城郊投入运营,对于荷兰的能源创新企业而言,参与零排放的氢动力大巴与卡车的建造,也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今年2月下旬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联合组织(FCH-JU)发布了《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面向2030、2050年的氢能发展路线图,指出欧洲氢能产业链日渐成熟,并阐明发展氢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占最终能源需求的24%,达到5.6亿吨温室气体减排,为欧盟创造约8200亿欧元产值,降低当地道路交通排放的15%,并在氢能产业链提供540万的工作岗位。荷兰在氢能公共交通领域,成为欧洲的旗舰国。
荷兰东部海尔德兰(Gelderland)省会城市阿纳姆(Arnhem)市与湖北省会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已有20年。2018年,武汉宣布有意向到2020年建设5座至20座加氢站,并在5至10年内生产一万辆氢动力车。武汉的这一系列举措,将给荷兰的氢能源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中国自2017年以来正加速开发氢动力与氢电池行业,投资更清洁更高效的氢动力汽车。并且,中国政府首次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纳入了开发新能源车加氢站的工作。在政策引导促进下,中荷两国的氢能源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支持下,荷兰超级跑车比法拉利更拉风
荷兰海尔德兰省积极打造欧洲的“氢谷”,聚集了各类氢能源企业,他们从生产、储存、发动机到加油站,几乎横跨整个氢能源产业链,但是唯独缺少整车制造能力。而恰恰中国的造车能力日渐强大、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中荷在氢能领域能够优势互补、深度合作。
前文提到的荷兰粉红“Forze VIII”超级跑车就是一个很好中荷合作的例子,中国公司多年赞助荷兰团队,专注研发氢燃料赛车。荷兰大学生团队制造的Forze VIII可在4秒内从0加速到10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超过210公里/小时,两台发动机可提供的最大扭矩(扭矩指使物体发生转动的一种特殊的力矩)为780牛顿·米。作为对比,法拉利812 Superfast(意大利跑车制造商生产的最快车型之一)的最大扭矩为718牛顿·米。显然,这款氢能车更拉风。
近两年来,荷兰的燃料电池公司通过技术转让给中国制造氢能大巴、卡车等,中国广东、江苏、湖北等省都有荷兰氢能源企业的合作身影。上周,9月23日至28日,由荷兰海尔德兰省国王专员约翰·贝伦兹(John Berends)率领的氢能贸易代表团访问了湖北武汉和江苏如皋。除了公司交流及参加氢能燃料汽车大会外,武汉市贸促会与东荷兰经济发展局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也在此期间举行。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氢能的蓬勃发展在于其独特的性能。同为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受无风影响,太阳能受夜晚无光的影响,大水电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备受国际社会指责,而氢能由于氢气可以在任何有水和动力源的地方产生,分布式发电可以随时随地不受低温影响分配氢燃料,而不必依赖于电网。通过使用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可以使分散式电网更加稳定。
未来已来,目前氢能已经成为石油短缺国在能源转型方面要求的中心支柱之一,用氢能替换矿物燃料以实现《巴黎协定》所定的升温在两度以内的目标。中荷两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国家,以实际行动,促进零污染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