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进口甲醇制烯烃引发争论

   2011-06-09 中国化工报郁红 陈继军 刘方斌

84

 

从去年开始,利用进口甲醇制烯烃的项目迅速升温。图为从中东进口甲醇的货船抵达大连一处码头。(马谊东 摄)


      编者按  新近出台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在业内备受关注。业内注意到该指南对新型煤化工的发展作了这样的描述:在保障经济性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适度布点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而实际上,随着去年8月我国神华包头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沿海地区利用进口甲醇制烯烃的项目就已经火了起来。据估计,目前仅在建项目所需要的进口甲醇就已经超过千万吨。但同时,大规模进口甲醇制烯烃也引发了业内有识之士的争论。争论主要围绕大规模地利用进口甲醇制烯烃应该不应该、可行不可行等问题。我们觉得,这些争论可以帮助、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行业发展甚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哪种观点对中国最有利、哪种观点最符合市场经济,哪种观点最终被证明是对的,就让我们看实践吧!

 

    放开进口对国家有利吗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怡卓: 省资源,减排放,何乐不为


    如果国家支持,进口甲醇价格稳定的话,用其制烯烃是个好事情。沿江地区、沿海地区都可以做,可以省下我国很多的煤炭资源。我们用煤经甲醇制烯烃,还不如直接利用国外廉价的甲醇资源制烯烃。而且我国烯烃的消费市场主要就在沿海,而国内烯烃的生产主要是在内陆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离市场远,运距长,还不如在东部当地生产烯烃。但是东部地区煤价高,用煤制烯烃不划算。因此用进口甲醇制烯烃,对国内煤制烯烃是一个弥补,市场前景是比较好的。


    国外大规模的廉价甲醇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我们非要花那么大的代价、那么高的碳排放,去把我们的煤炭变成原材料呢?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看,还是多用国外资源比较好。我们十几亿人口,就这么点资源,干嘛急着要把它在这一代用完呢?


    像煤制甲醇、煤制油等煤化工技术,在局部地区或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我们有能力、有技术去做就可以了,干嘛每年非要急着把十几亿吨的煤转化掉呢?其实是不合算的,而且增加了国内碳排放的压力。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梁龙虎:放弃本国产业会被“卡脖子”


    就目前而言,煤经甲醇制烯烃的确存在资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多、投资回收期长等不足。但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甲醇制烯烃产业,全部采用进口甲醇生产烯烃,就会丧失主动权。国际商家就可能以各种理由卡我们的脖子,导致进口甲醇制烯烃成本大幅飙升,甚至高于石油路线烯烃产品。事实上,目前的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只能保证对碳四以下的低分子量烯烃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收率,碳五以上的高分子量烯烃还无法经济地回收利用,甲醇制烯烃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国家应像控制煤经甲醇制烯烃一样,严格控制进口甲醇制烯烃规模。在控制烯烃总产能的大框架下,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石油路线烯烃、进口甲醇制烯烃以及煤经甲醇制烯烃的产能。比如西部富煤地区,可以适当布局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东部沿海地区,适当规划进口甲醇制烯烃装置。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及产品的运输成本,还能促进不同路线烯烃企业均衡、稳健发展,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同时,因为我们手中拥有石油制烯烃和煤经甲醇制烯烃两个筹码,迫使国际商家能以合理的价格向中国出售烯烃和甲醇产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减少贸易磨擦,促进国内煤化工及石油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北京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董事长李大鹏:国内生产成本更低何必进口


    经过2006~2010年市场的大幅波动和洗牌,没有煤炭资源的甲醇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受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和甲醇因产能严重过剩价格难以上涨的双重打压,越来越多的独立甲醇企业将退出甲醇领域。最终的格局是:绝大多数甲醇企业不仅拥有自己的煤炭资源,而且拥有甲醇下游产品;不仅能确保其原料供应并享受优惠的价格,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煤经甲醇制烯烃企业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生产成本比进口甲醇制烯烃企业更低。


    以神华包头煤制烯烃为例,由于项目建在煤炭坑口区,几乎没有煤炭运输成本,又是神华集团自己的生产装置,其生产甲醇的原料煤450元/吨,动力煤250元/吨,生产甲醇所用煤炭加权平衡价仅340元/吨,吨烯烃生产成本仅6500元,比进口甲醇制烯烃的成本还要低2000元/吨,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去年以来,全国主要产煤省份加快了煤炭企业整合的步伐,煤炭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在大型煤炭企业手中。这些企业绝不会停留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与销售层面。为了做强做大,他们必然会大力发展煤化工。从目前情况看,煤经甲醇制烯烃不存在技术风险,我国每年2000余万吨的烯烃供需缺口,也预示着甲醇制烯烃前途比较光明,投资与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煤经甲醇制烯烃较长时期都将成为煤炭企业的首选投资品种。一旦大部分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由煤炭企业经营,就会像神华包头的项目一样,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届时,受制于进口甲醇供应无法保证、同时又缺乏对国际甲醇定价话语权的进口甲醇制烯烃企业,将面临国内煤经甲醇制烯烃企业和国际甲醇供应商的双重打压与排挤,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国内的过剩产能怎么办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鸣林:促进烯烃发展没什么不好


    现在国内烯烃产品供不应求,产能远远小于需求,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而目前甲醇产能大量闲置,又没有什么好的下游产品,甲醇下游产业不开发不行,发展甲醇制烯烃是一个方向。如果单纯是进口甲醇,对国内的甲醇市场冲击肯定是有的,但进口甲醇如果用来制烯烃,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好,对国内甲醇下游的开发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作为甲醇的下游产品,烯烃类产品是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国内甲醇生产企业也可以考虑制烯烃。因此,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甲醇制烯烃,到时市场会调节,合算就会进口,不合算就不会进口,国产甲醇也将是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解决了国产甲醇过剩的问题。


    河南某甲醇生产企业负责人:应该先消化国内的甲醇产能


    没必要用国外的甲醇,因为国内甲醇本身就过剩。用甲醇制烯烃的企业,只要消化国内的就行了。就我们河南而言,仅河南煤化集团的甲醇产能每年就有二三百万吨。中石化在濮阳正在建设的甲醇制烯烃装置为20万吨/年,年消耗甲醇60多万吨,可能要用河南和河北地区的甲醇。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铁路外运甲醇,一年可运出去20万吨。我们可以通过铁运与全国的铁路网相通,将产品运到华东和华南。因为现在煤价较高,我们的成本价与市场价基本勉强持平,一般亏一点,但是只要有销售渠道,有下游市场去消化,对现在的甲醇企业就是好事儿。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 控制进口是保护国内落后产能


    严格地说,国内的甲醇产能过剩其实是落后产能过剩。不然为何一方面喊国内甲醇过剩,另一方面去年还进口了580万吨甲醇呢?而且现在每个月的甲醇进口量也都在几十万吨,并且进口量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所以只能说明是落后产能过剩。


    现在一些企业指责国外进口甲醇构成倾销,我不这么看。拿了国外的廉价产品,发展我们自身的经济,有什么错?对我国来说绝对是好事儿。甲醇是基础化工原料,然后将其进行深度加工。国外提供给我们的廉价甲醇不是倾销,如果是用高附加值的制成品来冲击市场才是倾销。原材料进口而不是高附加值的制成品进口,我觉得不应该叫倾销,而是互通有无。如果当作倾销的话就保护了相当一部分国内的甲醇落后产能。立足于落后产能说进口来的先进东西是倾销,根本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这是在保护落后。

 

    进口甲醇能保证供应吗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全球甲醇将长期过剩


    “十二五”期间世界甲醇市场肯定供大于求。目前,全球甲醇生产能力约7000万吨/年,主要集中在天然气资源富集地,甲醇装置规模普遍达到单套120万~180万吨/年之间,预计2015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超过1亿吨/年。届时需求量仅8000万吨左右,全球范围内甲醇产能有一定过剩,可以确保我们获得稳定、可靠的甲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 可建立甲醇储备稳定价格


    可与国外大型甲醇生产商或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确保稳定供应。现在石化联合会正在讨论甲醇期货或长期合同,通过长期合同或甲醇期货来保障甲醇价格,就可以规避价格风险。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建立甲醇储备,像储备石油那样。因为甲醇比较好储存、运输,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进口石油的一种替代。


    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立明:无法控制进口甲醇的价格


    一方面,目前进口甲醇到岸价虽然略低于国内甲醇价格,但若算上仓储、装卸、运输等费用,到达甲醇制烯烃企业的价格已经超过2800元/吨。按1吨烯烃消耗3吨甲醇计算,采用进口甲醇生产烯烃,其原料成本约8400元/吨,算上生产、财务、设备折旧、管理及其他辅料成本,吨烯烃完全成本超过11000元/吨,与石油路线烯烃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国际甲醇价格大多以天然气为原料,其价格随原油价格波动而波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国际石油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带动天然气价格上涨,助推进口甲醇价格上涨,增加烯烃成本。


    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驾驭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差,很少与其他国家或团体形成商业利益柜架下的同盟关系。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当中国某一种商品不能自给甚至严重短缺时,国际上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大幅飙升;而当中国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能够规模化生产某种商品,且自给有余时,国际上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大幅下挫,甚至低于我们的生产成本,迫使国内众多新建装置闲置,相关产业难以发展壮大。而当我们因此压缩或限制本土企业发展,大量进口时,国际卖家又会联手涨价,甚至大幅减少对中国的供应,增加国内企业经营风险和成本。


    石油炼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中国在沿海建成大规模炼油装置,并大量进口原油时,国际原油价格便一路飙升,大幅抬高炼化企业生产成本,导致三大石油公司的炼油板块长期亏损。这个教训我们必须吸取。试想,如果我们在沿海地区建成千万吨规模的甲醇制烯烃装置,且全部依赖进口甲醇作为原料,那么,仅中国一年进口的甲醇就将超过3000万吨,必然打破国际甲醇供需关系。届时,即便中东天然气价格依然只有0.35元/立方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中东甲醇企业,还可能以现在的价格贱卖甲醇吗?


    不仅如此,届时中国进口甲醇恐怕还会像现在进口石油一样,遇到各种阻力,付出高昂的经济、外交甚至军事代价。相关企业可能遭遇原料供应不足、成本大幅攀升、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


    河南平煤蓝天化工股份公司技术部主任李盘根:原料依靠进口不靠谱


    国内甲醇制烯烃企业如果把原料来源放在依靠进口途径上,是不牢靠的。一是原料运输路程长,影响因素多。关税、船租、油价、港口费等,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甲醇原料的供应。现在国内对进口甲醇的反倾销已裁定成立,加税是迟早的事。一旦高额反倾销关税加下来,进口甲醇就没指望了。二是国际资源型商品贸易都有一个陷阱现象,就是国外贸易商往往都是先低价占领市场,然后高价垄断,谋取高额利润。看看硫黄、钾肥进口情况就明白了。前几年国外硫黄贸易商在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可以把硫黄贱卖到每吨一百多元,几乎是白送。等把国内硫铁矿制酸企业都挤垮了,就涨到五六千元/吨,把进口硫黄的企业利润都吸干了。所以我认为国内甲醇制烯烃企业应该立足于国产原料来源。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 中国不用担心外国人卡脖子


    有人担心国外的甲醇供应商将来可能会大肆提价,我认为这事儿一点儿都不用担心。我做过测算,煤炭和原油的价格关系一直保持一吨煤的价格和一桶油的价格相当。世界上的煤炭储量不知比原油要多出多少倍,客观上煤炭涨不过油品。中国不用担心国外甲醇价格大涨卡我们的脖子,因为中国既有甲醇制烯烃的技术,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如果国外价格高我们就自己生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