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氢能经济“蛋糕”有多大?

   2020-05-19 高工氢电

61

核心提示:行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将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带来一次爆发式发展。众所周知,冬奥会把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

行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将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带来一次爆发式发展。

众所周知,冬奥会把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保障车。目前距离开幕时间不到两年,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领域企业为抓住这一重要契机,纷纷聚焦发力,包括河北建设、中石化、中油金鸿、亿华通、福田汽车等。

对于冬奥会会给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认为,2022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千台级运行经济性验证年,若氢燃料电池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运行经济性效果明显,将有力推动国内氢燃料电池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应用发展。

借冬奥会的东风,氢能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或许就此踏上新的阶段。

张家口氢能保障供应建设马不停蹄

作为冬奥会联合举办城市,张家口在氢能保障供应体系的建设上在快马加鞭。

近日印发了《张家口氢能保障供应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中提到,冬奥会期间运行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达到2000辆,需要制氢产能每天达到34.1吨。

为满足车辆用氢需求,《方案》明确两个总体目标:

1、氢气产能:2022年冬奥会前,氢气产能实现10000吨/年;2、加氢站:一期工程建设16座,其中2020年底前建成10座,2021年6月底前建成6座。

目前,张家口市已建的2个制氢项目分别为海泊尔制氢项目一期、河北建投沽源制氢项目一期;3个正在规划建设的项目今年5月开工,明年6月底前建成,分别为海珀尔制氢项目二期、河北建投沽源制氢项目二期、河北建投崇礼制氢项目。

届时,制氢能力达38.1吨/天,能够满足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常运行氢气需求量。

16座加氢站中,今年底前建成10座,明年6月底前建成6座。参与加氢站建设的公司是:海泊尔、市交投集团、河北建设、中石化、中油金鸿。

为了推动上述氢能项目建设,张家口还制订了多项保障措施。《方案》要求,县区政府、市有关部门,要在土地调规、建设费用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加氢站建设顺利实施。市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制氢电价上予以一定支持,优惠期5年。在加氢站竣工验收合格并开始正常运营后,对于日加氢能力在200~500kg的加氢站,给予一次性400万元的建设补贴;对于日加氢能力在500kg以上的加氢站,给予一次性800万元的建设补贴。

同时,《方案》就上述项目也给出了时间节点,以确保氢能保障供应体系的顺利建设。

有“蛋糕吃”的地方就有“赶集”的企业。除了上述制氢和建加氢站的企业外,目前福田汽车已在张家口深入布局,其首台氢燃料客车欧辉BJ6956今年初在当地生产基地正式下线,续航里程可达350公里以上,助力冬奥会期间张家口的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宇通客车、申龙客车等车企的燃料电池客车已经在当地上线运营。

一批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

相对于张家口,北京作为冬奥会举办核心城市,目前还没出台明确的氢能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但据相关人士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国电投等多家能源巨头均已开始布局,将沿大兴机场-北京城区-昌平-延庆-张家口,进行加氢站建设。

其中,据悉中石化还将为北京冬奥会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和加氢站运营保障。当前,这个地方的加氢站的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中。

最新消息是,燕山石化2000立方米/时氢气提纯装置进入试产阶段,该产出的氢气纯度为99.976%,经检测满足标准,产品合格。

此外,河南豫氢装备近日已将日加氢能力500公斤的集约式加氢成套设备运往北京,启动冬奥会(延庆)首座加氢站建设工作。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北京冬奥会氢能保障供应体系也已正式启动。

随着张家口及北京在氢能保障供应体系布局的深入,GGII预测,未来两年,国内各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加氢站建造布局抢先的龙头企业,以及在电堆和加氢设备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有望崭露头角。

近日,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招标的第一座加氢站就由厚普股份与其子公司液空厚普中标承建,该站为1000kg/d的加氢站。

除了氢能领域,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也在强强联合,以期抓住冬奥会发展机遇。早在去年,福田汽车、氢能科技(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亿华通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氢燃料汽车出行服务;福田汽车、丰田、亿华通三方达成合作意向,三方将联合推出氢燃料电池客车新产品,服务于冬奥会。

整体上,冬奥会在为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带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乘着冬奥会东风,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发展。

冬奥会及氢能产业发展加快的风口下,众多上市公司亦在纷纷宣布投资氢能产业。目前涉足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上市公司有近200家。未来,这部分企业数量还将增加。氢能产业浪潮已经席卷而来,谁能立于产业发展潮头执牛耳,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