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的战略转型期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2011-05-30

90

——“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大会暨2011中国化工园区发展论坛选萃

 

图为“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大会暨2011中国化工园区发展论坛现场。

 

转型升级乃中国经济的大势所趋

 


    □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顾强


    当前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有5个新的驱动力。一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要的问题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基于自主创新的自主发展能力。很多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创新驱动。二是内需驱动,这是我们坚持的基本方针。三是绿色驱动。在注重节能环保的过程中,也催生和带动了大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不是“十一五”的环保要求,烟气脱硫行业就没有。而“十二五”要控制氨氮指标,所以相关的产品、技术和工业就会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因此低碳、节能环保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中之重。四是服务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业正在从柔性制造向虚拟制造、智能制造的方向转型。五是转移驱动,现在很多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这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提高现代化的进程。


    未来5~10年中,我们也面临很多两难的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这对很多产业影响巨大。现在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在全世界盛行。但从2005年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以来,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未来对我们产业影响将很大。现在的形势是人民币对外大幅升值,对内又急速贬值。当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达到1∶5时,我们有些产业可能就要消失了。


    二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中国不缺人口,但是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不缺人又缺人,人既多又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一线劳动力短缺将是个长期趋势,但这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三是能源消费总量及资源环境压力。“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还要把指标分解到地方。比如某省分到4亿吨标煤能源总量指标,而现在的能源消耗已经3亿多吨了,那么未来该省将发展哪些产业、选择哪些产业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在今后的节能减排指标中,既有万元GDP能耗的约束,也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约束。这是两个约束。大部分化工企业的耗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将来在区域选择、产品方向和路线的选择方面,可能都要受到资源环境及相关方面的约束。


    四是提高创新能力,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五是税负成本增加。中国的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世界第二。我国税负每年30%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行政成本和支出成本在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5个因素对石化产业发展而言是个中长期的影响因素。


    中国要跨越产业升级陷阱,就要实现从产业低端到高端的跨越。我国有很多化工基地,规模都是世界级的,可与路德维希港和墨西哥湾的化工基地相媲美,但是否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工业转型升级也包括培育出有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我国的精细化工和专业化学品行业,总体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还没有成为优势行业。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保持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使更多的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结构高度化、产业生态化。具体来看,有7大任务。


    一是发展战略产业。这个现在比较热门。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到乡政府都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从大企业到小企业都要发展。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并不是市场会自然出现,而需要通过5~10年的培育时期。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技术驱动。


    举个例子,我到国内的任何工业城市去,地方政府都说要发展电动汽车,有的市提出的电动汽车发展目标比整个国家的还要高,有公司提出的新能源电池发展计划比整个国家的需求还要大。此外,基本每个地方都说要发展碳纤维项目,一说就是千吨级规模的。这样全国的碳纤维项目加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了。可是每年国家采购的量不超过200吨。我们必须注意这个事实:国内碳纤维应用市场并没有同步打开。这就要求一部分人要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研究上,培育和打开市场。尊重市场、尊重规律是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发展新兴产业还需要突破一些关键问题:如自主创新、市场培育、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支持、合理的布局等。


    二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三是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着力营造政策环境。四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的是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五是发展世界级的企业,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六是产业布局的调整,“十二五”期间将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产业布局。七是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业,比如研发服务外包、物流信息服务等。

 

大家都有紧迫感

 
危丽琼
 

    在顾强副司长作报告时,放眼望去,与会代表都在奋笔疾书做笔记。听到“当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达到1∶5,我们有些产业可能就要消失了” 时,记者心里不由地咯噔一下:不转型升级将没有明天。这时记者看见坐在前排的代表在点头,周围的代表也都一脸严肃。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石化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中多处提及新兴产业,是因为它对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带动和拉动作用,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是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同时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湖北兴发集团副总经理吴辉庆接受采访说:“我们的磷化工属于传统产业,因此深感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以前依托资源优势,我们可以做一些普通产品出口,但通过对产品跟踪发现,这些产品经深加工后以好几倍的价格返回中国市场。我们为何不自己来实现这个附加值呢?所以我们正在从工业级磷化工产品向食品级、电子级产品转变,从无机磷化工向有机磷化工转变。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电子级磷酸价格比工业级磷酸提高了5倍,企业也实现了产品精细化和产业优势化。”


    另外,实现转型升级还需要政策支持。因此相关政策还有待完善:一是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的功能。目前我们的产业政策是分割的,体系也不健全,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二是营造创新的环境,我们鼓励创新的政策很多,但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发展还没有相应的功能。三是改善金融服务,深化相关体制改革。四是建立有利于工业转型的长效机制。
   

为什么要修订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 蔡荣华


    今年,国家发改委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并在4月下旬对外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为什么要对2005版《目录》进行修订呢?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的成就很明显。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1%,比2005年增长180%;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6万亿元,大概占GDP的4%;去年实现利润3800亿元左右,占全国工业总利润的近9%。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现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好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有的排第一,有的排第二。同时,我国现在也是石化产品的消费大国,去年我国消费的石化产品大概是12500亿美元,其中85%是我们自己生产的,15%是来自进口的。


    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去年完成投资约9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年均增幅达30%。有一点过热。


    节能环保方面,虽然环保方面“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完成得很好,但是节能这一块确实有问题。


    我们算了一下,石化行业的能耗与2005年相比只下降了16%多一点,还不到17%。而按照“十一五”规划,全国要完成能耗下降20%。按照当时做“十一五”规划的测算,工业行业的能耗下降必须达到25%,全国才能下降20%,而石化产业整体上应该算高耗能产业,只有能耗下降高于25%,才能实现全国的降耗目标,可惜我们只完成了16%多一点。石化行业总的能源消耗量占到全国的近12%,但增加值只占到全国的4%,是3倍的关系。比如氮肥行业,其产值只占石化行业总产值的2%多一点,连3%都到不了,但氮肥行业消耗的能源占石化行业的20%,尿素还过剩1000万吨。像这样本身过剩,而在能源的投入和产出又不成比例的产业,应该控制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得好好调整一下产业结构了。这也是我们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原因。


    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修订这个目录的意义在于这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抑制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包括刚才说的氮肥的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供给压力。这方面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比如原油自给率已经跌到50%以下,钾肥的自给率也不到50%,天然橡胶70%要进口,硫黄的对外依存度也达到90%。三是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虽然石化产业的很多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但企业的规模还很小,在世界上很难排上号。比如炼油,我们的总能力世界第二,但没有一家企业从规模上排可以进入世界的前10名。最好的是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大概排到世界的第16、17名的水平。


    这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对鼓励类产品的原则是,有利于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比如,把一些短缺的化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作为鼓励类目录来修订。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因为节能减排是石化产业的重要任务,节能任务“十一五”没完成,“十二五”必须要完成。所以,我们把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技术都放到了鼓励类条目。有利于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比如,将含硫含酸重质、劣质原油炼制技术列入鼓励类条目,主要也是要将原料结构调整过来。有利于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去年,仅仅是三大合成材料,我们就进口了4000多万吨,花的外汇占到石化行业外汇支出的很大一块。所以,我们把这一块都放到鼓励类来支持。


    对于限制类产品,原则是严格产业准入,抑制产能过剩。特别像一些基础的无机化工产品都会受限。强化清洁生产,促进技术升级。对一些落后的工艺要限制使用。至于淘汰类产品,我们的原则是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履行国际公约的落后工艺装备。如现在炒得比较热的高汞催化剂。坚决淘汰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履行国际公约以及不符合相关行业要求的石化产品。这块比较多,比如一些含致癌物的染料、高毒农药产品等都加在淘汰类目录中。


    在此,我个人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有些建议。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国家高强度的投入,不管是石化行业还是别的行业,技术研发的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到“十二五”末“十三五”末的时候,包括石化行业的一些技术有可能实施产业化。这些技术一旦实现产业化,有可能对我们现有的一些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包括组织模式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比如现在比较热的煤化工,一些发电企业已经开始IGCC(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实验,第一个项目估计今年10月在天津能建成投产。一旦这项技术成功,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会和它产生关联。再比如,煤制油与传统的炼油工业配合的问题。我们现在油品质量要升级,现在实现的是国III,柴油含硫量要低于350ppm,汽油要低于150ppm,以后要实现国IV国V,国V的标准是低于10ppm。要生产如此高标准的汽柴油,传统的炼油工业压力太大。而要发展一部分煤制油,那么这两个产业如何来衔接。还有乙烯的问题。现在神华的两套煤制烯烃装置都投产了,煤制烯烃与油制乙烯怎么衔接,这里面还有不少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到一些传统的领域。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思考思考。
   

这个目录很重要

 
张木早
 

    尽管蔡荣华处长一上台就表示,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有他报告的电子版,现场不必记录,但记者发现,现场还是有不少参会人员仔细地记录他所讲的一些数据和重要信息。


    一些大宗化工产品的行业协会代表对结构调整问题更为敏感。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文雷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氯碱工业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主要产品烧碱和聚氯乙烯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但是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缺乏有效调控,产能扩张过快;企业的开工率不高,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此外,行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安全管理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等等。“十二五”要实现氯碱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要实现产能的优化而不是简单的增加,才能实现产量的稳定增长。这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刚才蔡处长介绍的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提到的国家要鼓励发展的离子膜烧碱技术就是一个方面。张文雷说,未来氯碱工业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国际汞公约要在2013年签约,此后,全球将会逐渐推动控制汞的使用。国家发改委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提出,2015年必须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因此,无汞化过程也是调整过程。


    听完蔡处长的报告后,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建堂告诉记者,国家的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我们太重要了。当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关注的只是产品的市场问题,而在多氟多公司完成上市以后,未来的产业拓展就更重要了。我们定会好好研究这个目录,将企业发展的重点与国家的调整方向结合起来,使企业能获得更大、更健康的发展。

 

“十二五”不宜大规模布局煤化工

 

 

 

    □ 国家能源局巡视员 陈世海


     201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达32.5亿吨标准煤,但国内能源产量只有29.6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增加。最近几年,中央、地方推动了煤化工试点示范项目。一批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在开工建设,有的已经投产,其中间接煤制油、MTO试车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中国在新型煤化工的技术研发、产业化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尽管煤化工的试点示范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规划、违规建设、无序发展煤化工的问题比较突出,煤化工产业风险在加大。有的重复建设;有的引进不成熟的技术,建成后不能按期投产;有的投产后不能发挥效益,产品没有竞争力;有的地方政府不科学地提出,你要采本地的煤,就要有一定比例的煤炭加工,强迫企业搞煤化工,也不顾当地条件够不够。


    二是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煤化工节能减排的难度认识不足。


    三是煤化工的盲目发展,引发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失衡。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恰恰这些地方水资源严重不足。


    四是对煤化工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最近几年进入煤化工领域的大多是发电企业、煤炭企业等,由于能源涨价这些企业都赚了钱,要投资,找来找去,还是觉得煤化工有利润。认为花高价收买几个人才,就可以进入该领域。但搞煤化工同挖煤、发电是完全不同的。


    五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进入煤化工的企业包括一些有财力的大企业在煤化工科研上投入不足,带来了重复引进、引进不成熟技术等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煤化工发展出现的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出台了635号文件,要规范煤化工有序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根据文件精神正在制订一份煤化工产业政策,初稿已经出来,不久将下发执行。其中主要内容有:一是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在科学发展石油化工的同时,合理开发、科学用好国内并不富裕的煤炭资源。二是加强煤化工产业规划,地方煤化工发展规划要与国家总体规划衔接。三是控制煤炭调入地区发展煤化工。四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碳转化率,坚持走高效、清洁发展之路。五是实现“三废”无害化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如温度、压力等级限定,煤液化的转化效率要大于45%,吨油煤耗小于3.5吨标准煤等。


    我个人认为,“十二五”不具备大规模布局新型煤化工的条件。一是技术还不完善,二是配套条件要论证,如水资源问题。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那是会很痛苦的。三是节能减排控制排放还是需要科技创新,否则就会增加新压力。几百亿元的投资投下去,不能仅考虑10年,要20年30年,不要只热衷于扩能,应该热衷于一些前沿研究。总之“十二五”还应是产业化升级示范阶段,不适合大规模发展。


要以质取胜

 
刘方斌
 

    听了专家的报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位负责人表示了一些担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型煤化工项目牵涉面广,投资大,中央政府在砍这类项目时应该慎重而行,否则后遗症大,各方面都怨声载道。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甲醇已建成105万吨产能,在建173万吨产能;煤制丙烯已建成52万吨产能,在建50万吨产能。“十二五”期间,宁东基地还规划了400万吨产能的间接煤制油。这一项目是符合国家能源局要求的。在“十二五”期间,宁东基地还要发展一部分煤制燃料油项目。当记者询问项目水源问题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已协调地方农业部门,通过水权转让解决。


    曹妃甸化学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蒙旭光告诉记者,在沿海地区发展外购甲醇制烯烃是一条投资少、效益好的路子,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项目。但他们看好这一发展项目,规划了一套利用外购甲醇年产60万吨丙烯的MTP项目,同时发展下游丁辛醇系列产品。蒙旭光表示,要高起点建设好该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示范项目。


    生产“航天炉”的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计划部副部长姚巍告诉记者,“十二五”的煤化工发展将“重质不重量”。他们“航天炉”的生产也将贯彻这一方针,以质取胜。
 

新型煤化工要控制产能规模

 

 

    □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新型煤化工协委会秘书长 胡迁林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型煤化工是处于“商业示范与有序推广相结合的稳步发展阶段”。“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控制目标是,甲醇产能5000万吨;二甲醚产能10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400万~500万吨,新建4~5套装置;煤制油产能500万~600万吨,新建3~4套装置;煤制天然气产能250亿~300亿立方米,新建1~2套装置;煤制乙二醇产能100万吨左右,新建2~3套装置。


    “十二五”新型煤化工总体发展思路,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布局在煤炭调出地区,如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新建等调出大省。要适应区域水资源平衡,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和运输能力平衡。二是要坚持“四化”原则,即“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三是坚持合理配置煤资源。尽量做到煤化工用煤不与发电、民用等其他产业争煤,尽量利用褐煤、高硫煤等劣质煤为原料。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强技术创新工作。要继续优化、完善已成功的工程化技术,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加强下游产品链开发。继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保持全球领先水平。“十二五”要重点突破新型煤气化及合成气净化、高效催化剂、大型反应器、专用机泵阀门、煤基多联产、褐煤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石化行业应该学会利用金融市场

 

 

 

 


    □ 东证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商品部经理 闫新兵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每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增速非常快,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8家到2010年的33家,年新增融资额从2006年的21.96亿元增至2010年的380.33亿元。从2008年54.92亿元到2010年380.33亿元的年新增融资规模也可以同时看出,金融危机后石化行业在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恢复得非常快。从上市企业种类来讲,目前上市石化企业中化纤行业占7家、石油行业占8家、化肥农药占10家、塑料制品占10家,化工行业占的比重最高,为52家。


    经过“十一五”发展,石化行业与期货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目前期货市场的化工产品有5种,其中橡胶和燃料油在“十一五”之前上市,对苯二甲酸(PTA)、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是“十一五”期间上市的新品种。今年4月焦炭也进入期货市场,预计甲醇今年也将在期货市场上市。2007年,PTA的持仓量和成交量分别为149000手和992.2手,到2010年这两个数字上升为256000手和12000手,PE和PVC的这两个指标“十一五”期间也在持续放大。从这3种产品“十一五”期间在期货市场的持仓和成交情况来看,大量资本包括现货资金和投机资金都在纷纷涌入这个市场。期货市场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大商所2007年PE交割比例只占国内PE总产量的0.02%,但是到2010年这个数值已经达到1.24%。PVC虽然2009年才进入期货市场,但是其2010年交割总量已经达到1.26%,比2010年PE的比例还要高。化工企业参与这两个产品期货的交易热情也越来越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500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属于石化类,而这当中有90%的企业都参与期货市场套保或涉猎相关期权等资本市场,以求获得更为稳定的收益。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就是利用金融市场规避经营风险的一个范例。由于油价上涨,西南航空燃料开支占营运总开支的比例由2005年的21.4%增加至2009年的30.2%。为了防止油价震荡给企业盈利形成太大影响,西南航空公司坚持对燃油进行套期保值操作。2008年时,该公司已经对2012年燃油用量中的15%的进行了套保操作。在2010年年报中,该公司披露其已经对2014年之前的燃油进行了套保操作,其中2014年航油消耗量的45%都已进行了套保。


    美国西南航空的这一做法这对国内石化企业也有一定的启示:第一,作为一个大型原料采购和生产企业,在对未来价格风险不确定时,有必要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企业所面临的部分风险,尤其是一些原料或产品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的生产商和消费商。


    第二,在选择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保时,应该咨询专业机构,采用相对安全稳健的套保策略,而不能盲目地进入衍生品市场。

 
    第三,坚持套保原则,切忌一见利润就忘记进入市场的初衷,从事投机行为。在进行套保过程中应该在现货交接后再了解衍生品市场的部位。在数量上,可以选择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部分或全部套保,但切忌超过自身的采购数量或者产品数量。


    第四,对相关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采用现货、期货、远期合约、期权等各种衍生品工具构建套保组合以达到更好的套保效果。现在国内的期权还没推出来,但是有些企业已经在国家进行期权套保操作。
 

 我们正在学习参与

 
吕海波
 

    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志毅告诉记者,运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来进行对冲存在一个判断的问题,这要看一家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了解情况。一旦判断出现问题,非但不能降低风险,甚至会让风险加大,比方说中航油在新加波的套保操作,恰恰操作反了,结果被套进去了。我们也正是考虑到这种操作本身就存在的风险,因此目前还只是处于关注阶段。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秘书长朱长春告诉记者,聚氨酯行业运用金融工具来套保的企业还很少。原因是行业的企业规模大多相对较小,涉及到原材料的量也不是特别大。要用到金融工具来降低风险的是那些采购量大,而且采购商品在国际价格波动中震荡比较大的行业。他同时表示,行业内也有个别大企业在关注金融衍生品,但是否已经涉足不清楚。


    郭志毅认为,真正涉入其中还需要格外谨慎、深入研究。“所谓谨慎不是不参与,而是根据自己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经验来决策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比方说一些贸易类企业本身这类工具就用得比较好,或者已经长期关注并成功尝试运用金融衍生品的企业应该会走得比较靠前。”他认为,“十二五”石化企业对金融工具的关注和参与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参与,我感觉国内在这一块跟发达国家总体上还有差距,如果我们不参与,这一块的定价权永远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化工园区要成为结构调整支撑点
 

 

 

 

    □ 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杨挺


     “十一五”期间,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吸引外商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公布的数据,我国涉及化工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有38个,省级开发区有319个。目前,我国建设的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已达3000个。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3大石化产业集群不断成熟壮大,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依托本地资源,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化工园区。


    我们总结“十一五”化工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宏观规划,化工园区出现了盲目布点、建设过多过密的现象。有的化工园区名字叫得很响,但几年都招不来项目,陷入找政府圈地、找企业圈钱、找市场无门的尴尬境地,也造成土地荒芜、资源浪费。二是产业结构雷同,各园区仍主要集中于精细化工、化工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缺乏产业特色和区域分工,不利于形成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招商门槛低,不少园区刚刚起步,急于求成,只划了一片土地,搭了一个班子,拨了一笔资金,就忙于招商会、洽谈会的现象。有的园区甚至一无产业经济基础,二无人才优势,便出台一些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优惠政策,以超低的地价,甚至零地价作为砝码来吸引投资者。


    “十二五”化工园区的发展应遵循5个原则。一是合理有序的布局,设置园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土地、水和环境资源等现状,不能盲目发展。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化工园区要以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为基础进行良性发展。三是符合产业政策,要符合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特色和人才队伍配置。四是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努力提升园区的软实力。五是重视责任关怀,要重视安全质量环保,搞好责任关怀对于知名企业、外资企业的投资非常有吸引力。


    “十二五”化工园区的发展目标。努力建设成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外资企业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中心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兵。到2015年,所有新建化工项目必须入园入区,满足统一规划、布局、准入条件的要求,争取完成城市内化工企业不合条件搬迁改造工作。全国化工园区具有可执行的准入条件,并建立起以经济指标、科技指标、效益指标、人口与资源、环境指标、总量控制目标、技术进步目标、节能减排目标、产业集中度目标为主要参数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十二五”化工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原料基地化,化工园区的发展必须依托石化原料,形成原料基地。二是临港物流化,化学工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原料和产品的“大进大出”,因此在临港条件下更容易形成化工区,同时通过物流条件进口原料为化工区的发展形成坚实依托。三是产业结合化,化工园区上下游产业相结合,园区公用工程设施、辅助设施和生产装置相结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四是主导特色化,化工园区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以常熟氟化工园区为例,目前已经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氟化工企业,这就是有产业特色的。


    化工园区建设要走“一体化”的道路,5个“一体化”是所有的园区从业者必须牢记的。一是项目设计一体化,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形成化工项目链;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岛;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网、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气、废渣。五是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入驻园区的业主提供一门式办公、一站式服务。
   

“ 一体化 ” 是方向

 
杨晓宇

 

    记者发现,在300人左右的大会场,与会的国内各化工园区的负责人占到近一半。尤其是在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介绍化工园区现状及发展思路时,这些园区的代表们听得聚精会神。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女士还在认真地边听边做笔记。记者上前询问才知道她是来自临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参会代表。“我们园区刚刚起步,正处于基础建设和招商的阶段,特别需要了解‘十二五’化工园区的产业政策,了解如何根据我们自身情况规划产业链。”这位代表一边说一边拿着自己记的笔记给记者看,“由于我们是临港的经济开发区,所以我特别注意到杨挺秘书长发言中提到的可以考虑在临港型化工园区进口大宗原料发展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应着重考虑吸引有原料资源的国外石化企业。我把这一点记下来了,这对我们园区规划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有一定的指导性。”


    在会场,记者遇到了国内化工园区管理专家李国华先生。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对于化工园区未来发展的看法。“园区‘一体化’的理念现在已经被国内广大化工园区所接受,这也是今后园区建设发展的趋势,只有‘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在建设园区公用工程‘一体化’的过程中,我觉得不应排斥竞争,我建议在符合园区总体布局的情况下,适当布置有竞争性的公用工程装置。这样既能满足园区需要,又创造了竞争机制,对于提高园区的公用工程质量和企业的投资效益肯定会发挥作用。”李国华说。

 

5月26日,全国30多家重点化工园区共同签署了《中国化工园区合作发展共同宣言》。 ( 图片由本报记者张育摄 )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